醫藥零售是一個低頻高毛利的消費行業。根據中物聯醫藥物流分會2017年的數據,醫藥零售行業的凈利潤率在 1~3%之間。至于百強連鎖等上市企業,毛利率在30%左右,凈利率在 5~6%左右。
近年醫藥零售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醫藥零售行業的春風,主要來自于近年來政府的多項政策利好。
醫藥分開加速:政策規定的大趨勢是,進一步破除“以藥養醫”機制,醫院不再靠售藥盈利。醫院專注治病,藥店專注售藥,醫藥分開。如此一來,患者可以自主選擇在醫院還是零售藥店購藥。這么一來,把更多的售藥場景還給了零售藥店。
處方外流擴容:以往患者在醫院收到的醫生處方,是很難流到醫院外的。也就是說,除非患者在醫院購藥,否則很難拿到醫生開具的處方,更別提拿著處方到醫院外購藥了。但是處方外流后,以往的這種格局被徹底改變了。此外,政策還通過醫保對接、處方信息互聯互通等方式提升患者在社會藥店或其他途徑的流暢度,對醫院藥房形成實質上的分流。
互聯網+醫藥:互聯網在醫藥行業的作用被越來越強化,互聯網+藥店是政策鼓勵的關鍵區域。未來,可能會實現醫生在互聯網上給患者開具處方藥。目前,不少實體零售藥店也已經開具了網絡服務,加入互聯網+的布局。
在政策紅利的大前提下,醫藥零售的空間驟然加大,正逐步代替醫院成為藥品流通的主要渠道,自然成為了資本競相爭奪之地。今年5月,36氪曾有報道,醫藥電商多數實現盈利,最高營收13.69億,凈利潤3190萬元。
賽道里還會有哪些機會?
雖然以四大上市藥店為代表的龍頭藥店擴張迅猛、資本聚集,后來者很難居上,但是醫藥零售賽道上還有很多其他角度的機會。對創業者而言,突破口應該是模式創新。
如果把發展不錯的醫藥零售全部擺開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成功往往和以下四個要素有關。
藥品品類齊全:如果零售方能提供處方藥,那么就可以為用戶省去醫院看病的環節,這對提高用戶“黏性”來說非常重要。此外,零售方還可以提供保健品、進口藥品等,擴大銷售范圍。
醫藥聯動:如果零售方在售藥同時,提供醫生咨詢問診服務,甚至讓醫生開具處方,就可以把看病和售藥場景結合起來。
強化物流配送:強化外送團隊,從送藥的速度、范圍上著手,提供高速、全天候的送藥服務。
引入AI、大數據等技術:可以通過AI、大數據這些技術更新來提高服務品質,提供延展服務,提升工作效率。例如運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為用戶做診斷等服務。
當然,并不是說好的項目一定會具備以上四個要素。但根據市場情況,具備以上要素的公司,更容易獲得發展機遇。
36氪在這里羅列幾個有發展潛力的品類,與大家共享。
“藥+醫”模式
藥店加醫生,藥店就具有了看病、開處方的能力。這種模式的價值在于,患者不再需要為常見病、慢性病特意去醫院開處方了。尤其是感冒藥、降壓藥、消炎藥這類“點擊率”很高的藥品,很多都是處方藥。以往患者需要去醫院開處方,如今這一環節就可省去。
再看近年來的一系列醫改政策,對這一模式都是支持的。“分級診療制度”、“鼓勵多點執業”、“家庭醫生制度”,在做的事情都是將醫療資源下沉,讓常見病盡量在家門口解決。“藥+醫”模式,可以說是沾了這些政策的紅利。
拿幾個36氪近期接觸的項目來舉例。曾獲得總計1.5億元融資的「微問診」,讓患者通過設在藥店的「微問診」服務終端,就可以得到醫生在線視頻診斷,并快速獲取電子處方。經由線上藥師審核通過后,患者即可在實體藥店買到所需的處方藥品。
今年初,「叮當快藥」推出的叮當智慧藥房3.0,在傳統藥店中增加了AI機器人“叮當大白”。用戶來到叮當智慧藥房后,可以通過人臉識別系統,輕松獲取叮當大白的健康體檢服務,監測體溫、血壓、血脂、體脂等常規身體健康數值;此外,“叮當大白”接通烏鎮互聯網醫院在線醫生,可以實現常見病遠程問診,實時對話名醫專家。問診后由在線醫生開具電子處方,直接在智慧藥房內的自助售藥機上2分鐘內完成購藥,構筑了醫藥健康體驗閉環。
O2O送藥上門
過去的一年,被很多人認為是O2O送藥的寒冬。當時曝光度頗高的藥給力,也爆出了“倒下”的消息。那本文為什么還要重點提呢?
因為今年4月,這種模式迎來了它的政策春風。原先處方藥在網絡上是不允許售賣的,而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政策,把這道口子放開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到,“可在線上開具常見病、慢性病處方,經藥師審核后,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可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這意味著網售藥不再局限于非處方藥了,售藥品種被大大放開了。這個賽道未來可能會有一輪爆發。
在這個賽道上的明星企業,有快方送藥、叮當快藥、搜藥送等。快方送藥把心思花在打通外送渠道上,去年它聯合了百度外賣、美團外賣、餓了么、京東到家、平安好醫生,構建戰略聯盟。叮當快藥的發展重心在“醫藥聯動”上,它已經與春雨醫生、企鵝醫生、醫聯等達成了合作協議。此外,叮當快藥還推出了全球海淘服務,讓用戶便捷地購買海外保健品。
在O2O這個模式上,國外還出了新玩法。美國醫藥公司 PillPack開創了一種“花式提醒用戶吃藥”的模式。公司把藥分拆開來,把每個用戶每天的藥片按劑量包好,送到用戶家里。對于用戶來說,他們只需要注意每個包裝上印刷的時間和日期,一次一包,乖乖吃藥就行。用戶完全不用擔心拿錯藥,因為藥盒里一次只會出一包。PillPack 還有一款配套 APP,允許用戶設置各種提醒,為的就是告訴你:記得吃藥!就在今年8月,PillPack被亞馬遜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PillPack的藥盒與藥包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騰訊在醫藥零售賽道上的布局也十分緊密。騰訊的微信智慧醫院3.0提供藥品在線配送、線下處方流轉服務。阿里的淘寶提供醫藥電商綜合平臺,有送藥上門、成人疫苗等多種服務。
這兩家企業在醫藥領域的布局非常廣闊,包括診斷、醫保、醫療信息化等全方位一體化體系,醫藥零售只是大版圖中一環。
上一篇:物聯網技術帶來的五大新競爭優勢
下一篇:傳統工廠轉型跨境電商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