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2》的開播又拯救了一大波劇荒的觀眾,那五位個性鮮明又迥異的女性后來都怎么樣了,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第一集,陽光、沙灘,安迪去度假了。阿谷君不在意她換了幾套衣服,觀察到的是她戴著一頂寬邊草帽在看《Thailand at Random》,一本關于泰國奇聞軼事的圖文漫談,符合她一貫冷靜自制的人設。阿谷君想,幾乎沒有人不欣賞安迪那種從內而外散發的魅力。
而安迪的這種魅力來源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也許能從她一屋子擺滿書籍的架子上找到答案。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幾個四美在讀書這件事兒上都有什么差別。
邱瑩瑩,失戀的時候起勁兒在一堆雞湯成功勵志學中尋找安慰;曲筱綃,在美留學幾年,英文聽不懂兩句,當趙醫生談起弗洛伊德的時候全程懵逼;關雎爾,應該都看些正兒八經的書,畢竟談起王小波的書的時候她都能臉紅害臊;樊勝美,阿谷君沒看見過她看書,每天為一堆破事忙得焦頭爛額……
顯而易見地,從這幾位女性當中,我們看到了讀不讀書,對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帶來了很大的差異。其他幾位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向安迪求助,安迪似乎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存在。安迪更加偏愛那些有邏輯的、科學的書籍,所以她能在故事中解決經驗,在理論中解決問題。
讀書能帶來的是什么?谷主麥家曾說,掙錢再多全在身外,讀書再少都在心里。那些堅持讀書的人,心一定是飽滿生動的,最終也會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讀書帶給人的改變,雖說是潛移默化,但長期堅持讀書對人的改變是非常明顯的。
女神三毛曾經在《送你一匹馬》里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在人群里,我們總是能認出來那個氣質非凡的人。這氣質是涵養,是學識,是所讀過的書共同澆灌出來的。《與瑪格麗特共度的午后》這部電影中,講訴的就是這樣一位愛讀書,氣質非凡的老太太。
她真是位非常優雅的老太太:碎花裙粉色羊絨開衫,精致的別針,花型的珍珠耳釘,永遠梳得非常整齊的頭發,仔細描繪的口紅,還有那只每次她一出場我必盯著垂涎的酒紅色包包。
瑪格麗特九十五歲,住在養老院里。除了工作以外,這位老太太一生的時間幾乎都用來周游世界和閱讀文學作品,讀書對她來說就像是呼吸一樣的存在。
有一天,邋遢落魄的中年男主在公園里遇到了一邊養著鴿子一邊在大聲讀小說章節的瑪格麗特。在初次邂逅之后,查爾曼把午后的時間都交給了瑪格麗特的閱讀,瑪格麗特用溫柔的文字慢慢擊穿男主的心房,讓這個中年人慢慢得到點類似母親的溫馨關懷。而他,也從加繆以象征手法寫出的哲理小說《鼠疫》中發現了書的魔力,逐漸學會思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當老太太耐心溫柔地念出書里的文字的時候,阿谷君真的是如癡如醉,完全被這位優雅的老太太迷住。在老太太的感染下男主也開始閱讀,在讀書的過程中他發現從小伴隨著自己的不聰明的自卑一點點改變了,浩如煙海的書庫慢慢的讓他找到了靈魂的歸宿。他一如既往地善良著,但因為富有詩書而使生活變得更加充實,邋遢的形象改變了,也逐漸受到周圍人的尊重。
多么浪漫的因為讀書而相遇相知的故事。沒有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讀書的美好,是能讓你看清自己,同時也讓你找到彼此。
很多人都想從生活的下流游向上流,在一次次嘗試失敗之后,他們說讀書沒用了。他們說現在讀書已經不重要了,放眼望去,各種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他們坐享其成,不用努力就可以成為億萬富翁、高官、大明星。“我爸是某某”事件一次次打臉,想要為了改變自己命運而發奮讀書的年輕人們,似乎找不到支撐的理由了。
但世界上不會因為你說讀書是沒用的讀書人就少了,樂意讀書的還是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讀書,而不讀書的依舊都在怨天尤人。讀書到底有什么用?不讀書的人始終是無法明白。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
阿谷君想到兩位總是在拍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導演,一個美國的伍迪艾倫,一個法國的候麥。兩位大導演的劇作都極度話癆,片中的人物總是在討論數學與哲學、道德、藝術、自由意志……
“我們也許不需要得到太多,不過看了他的電影,你不一定會了解阿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但會成為訓練有素的世界級雞尾酒哲學家,就像他電影中所嘲弄的狼狽對象一樣,在各種場合中顯得博聞廣識、通曉掌故、妙語連珠——在這種鏡花水月的癡人說夢中自我陶醉。”
為什么提到這兩位導演的作品呢,阿谷君想讓你看到的是,有意思的人總是在討論有意思的東西。
▲候麥:《慕德家一夜》
quora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I have read lots of books but forgotten most of them. What's the purpose of reading?(我讀過很多書但是大部分都忘了,那么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呢?)
得票最高的答案是: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Think of reading as the same thing for the mind.
(當我還是個孩子,我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早都消失了遺忘了,但其中一些肯定已經成為了我所有的骨頭和肉。閱讀對于大腦也是一樣的。)
讀書是一種思考與認知,它并不能為你帶來直接的財富提升,卻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實則是知識改變了你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對每一件事的態度。
好多年前,林夕講過他是一個七分理性,三分感性的人,那時候阿谷君不明白為什么能寫出這樣歌詞的人反而是理性占了上風。后來知道夕爺每天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閱讀上,讀報紙讀文學讀佛理哲學。
▲林夕寫的歌詞
小時候我們總問,我們為什么要讀書,當讀了很多書的時候,已經不會再問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再長大一些,只會覺得自己讀書讀得太少了。如果讀了越來越多的書,你會發現讀書讓人的姿態越來越低,眼界卻越來越高。書不會拒絕你,讀書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在歲月的流逝中,它會把最美好的運氣融進你的生命中。
讀書和讀書的人生究竟差在哪兒呢?這誰都說不清。阿谷君只記得楊絳先生曾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