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們公眾號的后臺收到這樣一條留言:一位企業家朋友很是苦惱,他的公司成立十幾年,工作滿5年以上的員工就接近了40%,前幾年他還挺自豪的,覺得人員變動少、忠誠度很高,恰恰說明了作為老板的自己“很得人心”。
但這兩年啊,他試圖轉型、開展互聯網新業務,可那些在公司呆了6、7年的老伙計們,似乎沒有什么積極性,他們非但拿不出新想法、新思路或者改進建議,甚至有的成為了改革的阻力。
要我說啊,這位企業家朋友遭遇的問題是很普遍的。企業老員工往往在某些領域擁有熟練的技能和豐富的人脈,是企業的“一塊寶”。
但與此同時,在個人財務壓力減少、工作任務沒挑戰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趨向于穩定,沒有多少積極性。到底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們不談虛的,將從一些企業實際案例出發,給大家提供5條最新的管理建議。
01
這個做法應該最早是阿里巴巴提出來的,后來滴滴出行、唱吧等互聯網公司也競相模仿。就拿滴滴來說,它的原則是:派遣在公司就職超過2年的“老員工”去嘗試新事物。每開始一項新業務時,就會安排熟悉團隊文化的員工負責。
這樣一來,團隊間的溝通成本就會大大降低,畢竟老員工對公司了如指掌,能更快調動公司內的資源。當然,在實際運行時,也要根據業務性質來區分:·如果是一些顛覆性的行業,阿里是選擇讓新人做新事,讓有潛力的新員工通通到碗里來、多加鍛煉。·而如果是非顛覆性的行業,才是老人做新鮮初創的事、新人做成熟運作的事,從而為老業務帶來一些新思路。
02設置“老人院”機制,讓他們做更有優勢的事
這是“餓了么”采取的做法,因為它的老大張旭豪發現,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更注重的是文化、組織、架構,而這件事“老人”來做顯然更適合。
因為他們對公司過去的發展經歷、文化,包括處理事情的方式非常了解,并且在公司里德高望重。可以說,老員工本身就是企業文化的傳承人,想要讓新員工更快速地融入到企業當中,一定要 發揮好老員工的作用,比如讓他們多參與到新人培訓中來。
03安排工作滿5年的老員工進行輪崗
管理學中有個名詞叫“成長曲線”,是說員工在某一崗位的學習速度通常會呈現“前期學習快,后期學習速度遞減甚至趨于0”的特點,整個成長曲線通常在2-8年不等。當成長曲線到頭時,企業可以通過調崗輪崗的方式,為員工設計一條新的成長曲線。
他們往往會從事具體的管理和業務工作,當然,也有相應的獎勵機制。一方面能再次激發老員工的工作激情,另一方面也能保證分公司和總部對接更順暢。
04改造有經驗的人,不行就淘汰
數據顯示,美國2016年裁掉的員工中有近八成超過40歲,超過40歲被裁掉的幾率是其他員工的2.5倍。
這個事也發生在華為身上,任正非也曾經表示:華為不養吃白飯的人,我們會改造有經驗的人,同時培養新軍,在這個過程中以結果為導向,畢竟公司“要的是勝利,而不是要每個人成功”。
的確,老員工往往具有忠誠度,但實際上,沒有績效的忠誠度等于0,尤其對于銷售型的企業來說,無論是新員工,還是老員工,都要嚴格量化和執行考核指標,從而避免員工無所作為的現象。
另外,企業也可以經常進行人才盤點,比如每年2月份的時候,阿里都會啟動“人才盤點”,把公司人才分為四類:
·一是有才有德的明星;
·二是無才肯干的耕牛;
·三是有德無才的老白兔,以老員工為主;
·四是無德無才的野狗,對目標和價值感認同低。
我們會發現,當公司很小的時候,對公司傷害最大的永遠是野狗。但當公司大了,機制完善以后,對公司傷害最大的不是野狗,而是那些霸占資源和機會的“老白兔”。
所以只要一經發現,阿里就會開始對“老白兔”和“野狗”進行清理。
05以身作則是最低成本的管理
我們總是說:“很多老員工不思進取、不愿改變和成長”,其實源頭往往從企業老大開始。一個杰出的領導者,必須先擺脫安于現狀的心態。
比如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企業老板必須成為一個好的掌局者和決策者,適當放權給老員工;當面對高速變化的外部環境時,又要以身作則,成為改革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