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發(fā)表時間:2018/5/24 7:40:04??作者:voopm??
職場 發(fā)表時間:2018/5/24 7:40:04??作者:voopm??
有時阻礙自己成長的,不是外面世界帶來的影響,而往往是自身傻傻堅持的一些東西。只有經過時間的歷練,才慢慢發(fā)現(xiàn)正是這些東西,讓我們越走越慢,甚至止步不前。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感覺,不妨看看你是否也中了這些東西的“毒”。
1.舒適區(qū)的溫暖
朋友表妹畢業(yè)后進入一家公司工作,3年多了,工作內容仍只是簡單的整理一些文件,錄入一些資料,工資方面也一分未漲。
好友曾勸她好好考慮下工作的事情,為自己未來做做打算。哪知朋友表妹并未將此事放心上。她說,她早已習慣了目前工作環(huán)境與工作模式,這份工作讓她感覺很舒服,她也沒想過要做其他的工作。
直到前些天,聽朋友再次說起她表妹才知道,因為公司整體效益不好就裁掉了一部分人員,她表妹就在其裁減的名單之中。說到底,朋友表妹的問題就在于陷入了溫暖的舒適區(qū)。心理學研究中關于人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qū)域:舒適區(qū)、學習區(qū)和恐慌區(qū)。
舒適區(qū),即是你習慣待著的位置,習慣扮演的角色,習慣相處的人,習慣表現(xiàn)的態(tài)度……它包含了你所習慣了的一切事物。
總之,它給人一種很舒適的感覺。
但這樣的生活,會讓你變懶,從而不愿跳出其劃定的范圍,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久而久之,你就會被封鎖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成為井底之蛙,進而被世界所淘汰。所以,別讓舒適區(qū)毀掉你的人生。趁著年輕,任何人都該走出舒適區(qū),去看看圍墻另一邊的世界。
2.胡亂勤奮
知識管理專家曾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大部分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的人,大都是一群上進好學的人,但這其中具體又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不活躍”的學習者,他們看了書,問過一些問題,之后就不知所終了;
另一類是“活躍的”學習者,他們除了看書問問題,還喜歡參加各種拆書活動、學習時間管理、聽各種TED講座、參加各種社群等等。
十幾年過去了,知識管理專家觀察發(fā)現(xiàn),那些“活躍的學習者”并沒有因為他們的四處學習而有特別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躍的人”有不少做的風生云起,至少成了某個領域的高手。
網上還流行過一個很形象的段子,說的也是類似的觀點: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泡貝塔咖啡,聽創(chuàng)業(yè)講座,宅家看哈佛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shù),36氪每日必讀,BAT大格局了如指掌,張小龍貪嗔癡如數(shù)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飯局去雕爺,喜歡羅永浩勝過喬布斯,逢人便談互聯(lián)網思維……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為什么整天那么努力的學習,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呢?
經過長達10多年的研究,知識管理專家田志剛指出了這其中的關鍵:一個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核心是必須要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當你有了一個方向和目標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沒有時間去為知識焦慮,因為你知道:不屬于你方向和目標的東西,再好也與你無關。
關于目標,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
只有13%有清晰目標的人,會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努力,并最終收獲成功;
剩余87%的人由于缺乏目標或目標模糊,縱使每日也匆匆忙忙,卻也只是隨波逐流。
說到底,真正的努力,是需要方向與目標的。
3.嫉妒的情緒
看過一個寓言。
一群人看到一座豪宅,氣宇軒昂,奢華無比。
此時,聰明人由衷贊賞;
強者二話不說,前去敲門,悉心向房主求教,然后蓋出一棟更好的房子;
而人群中有一類人,他們越看越是眼紅,內心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差距,于是,當天晚上就放火把這豪宅燒了。而他們自己,最終也鋃鐺入獄。
這個故事指出了人性中不同面貌。
面對同樣一件事物,有的人學著欣賞,甚至學習;而有的人,因嫉妒而毀了自己。
莎士比亞曾說過:像空氣一樣輕的小事,對于一個嫉妒的人,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強的確證;也許這就可以引起一場是非。
嫉妒,可以說是人性中極其卑劣的一面。因為它讓你封閉自我,困于比較,而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奧格爾維法則,即
和不如自己的人相處,你會越來越弱。
和比自己更強的人相處,你才會越來越優(yōu)秀。
這也印證了埃德蒙·伯克說過的一句話:站在我們對面的那個人,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學會欣賞那些比我們強的人,才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途。
亞里斯多德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只有不斷反思,不斷審視,你才能糾正自己腳下的路,從而度過生存期,奔向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