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銷量最好的十款新能源車
資訊
發表時間:2018/8/1 9:50:11??作者:kewen??
資訊
發表時間:2018/8/1 9:50:11??作者:kewen??
今年上半年,隨著消費者對新能源車型的接受程度進一步提升,新能源車的銷量相比去年同期繼續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而隨著補貼金額的進一步下跌,消費者對于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接受程度愈發走高。上半年銷量前十的新能源車中就有不少采用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的車型。那么,上半年銷量最好的十款新能源車都是哪些呢?
根據中汽協的統計(新車零售數量),今年上半年國內共銷售新能源車月31.3萬輛,相比去年同期增長96%,整體依舊保持著非常高的增長力。在車市整體微增的大環境下,成為拉動新車總體銷量上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到細分市場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車型逐漸受到消費者青睞,上半年銷量接近10萬輛,占新能源車總銷量的約32%,同比去年增長181.6%。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享受免購置稅、不限行、不限購、綜合能耗低的優勢。隨著競爭的加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與傳統燃油車相比差價也逐步縮小,性價比進一步提升。
吉利帝豪EV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吉利唯一的一款新能源車。今年上半年,帝豪EV不僅進行了外觀和內飾上的升級,其續航里程也已增至400公里(工況法)。作為中期改款車型,產品切換帶來的空檔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最終銷量,否則最終名次應該還會有提升。
作為一款入門級的微型電動車,盡管只是臺兩坐車,但知豆D2(家族)在上半年取得了不錯的銷量,總排名第9位。不過,隨著新的補貼政策實施,續航不足300公里的純電動車已經無法獲得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優勢,6月份僅兩位數的銷量已經證明,如果拿不出大幅提升續航的產品,肯定會無緣下半年的榜單。
eRX5是目前國內新能源SUV中少見的大塊頭的產品,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優勢前面已經說過,這里不再贅述。而就這款車來說,并不算太貴的售價以及榮威品牌的美譽度都是其立足的根基。當然,榮威引以為傲的“斑馬”系統也是這款車的殺手锏之一。
緊接著登場的是排在第7名的ei6。作為一款轎車,補貼后16萬多起的價格還是比較平易近人的。例如在上海,免購置稅+免費獲得牌照的誘惑非常驚人,想以16萬元的價格買到與ei6相同性價比的燃油車,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1.5萬輛的半年銷量也有很大一部分貢獻自上海。
比亞迪e5絕對是一款深受消費者喜愛的車型,尤其是作為那些限購城市中,作為唯一家庭用車的消費者來說,e5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同樣,這款車在今年上半年也進行了升級,續航里程同樣達到400公里以上,進一步緩解了消費者對于續航里程的焦慮。
江鈴新能源E200系列能夠取得如此高的銷量,主要原因在于其低廉的售價,尤其是對于那些不限購的三四線城市來說,用幾萬塊就能買到一款還算不錯的代步車還是很劃算的,即便將來所在城市限購,將其作為占號車不虧。但是,面對新的補貼政策,這款車還能走多遠,或許很快就可以見分曉了。
eQ系列作為奇瑞的入門級新能源產品,一直以來有著不錯的口碑和認可度。不過隨著新的補貼政策實施,eQ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好在eQ1小螞蟻車型及時補強,不僅推出了續航超300公里的車型,拿到了與去年基本持平的補貼,而且還順勢推出了4座版,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競爭力。相信下半年仍能取得不錯的銷量成績。
作為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SUV,宋DM享受著一切新能源車身份帶來的優勢。同樣出自“542”理念的車型,宋DM在本身優秀的性價比的基礎上,還能夠提供出色的加速性能,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駕駛者的越級加速期望。上半年銷量排名第三,充分說明消費者對它的認可。
比亞迪秦(PHEV)車型以接近2.3萬輛的銷量不僅奪得了上半年新能源車總銷量榜的第二名,更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冠軍。無論是配置水平、動力參數還是售價,綜合在一起的確具有很強的性價比優勢,用“文能替班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來形容也并不為過。另外,秦系列車型很快也將換代,進一步提升銷量好像并沒有什么阻力。
如果不是查詢了銷量數據,我一定不會想到上半年的新能源車銷量冠軍會是入門級的EC系列。同前面幾位入門級的微型電動車一樣,EC系列同樣依靠的是低價來吸引消費者。如今,國內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的需求停留在短途城市代步,他們的家庭不止擁有一輛車,而且對長續航的車型需求不大,反倒是短小精干的微車更符合代步需求。所以EC系列接近4萬輛的銷量也就不足為奇。但是,還是因為補貼,EC系列的火爆也戛然而止,好在北汽新能源還有升級過續航的EX系列打拼市場,下半年闖進銷量前十也不是不可能。
總結:對于上半年的新能源市場來說,新的補貼政策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想要獲得同2017年相同的補貼金額,車輛的工況續航里程至少要提升至300公里。這也就意味著拓展空間有限的微型車幾乎被壓垮,上半年還春風得意的情況到下半年恐怕將冷若冰霜。微車的份額將被小型、緊湊型電動車所吞噬。另外,合資品牌的電動車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發力,惡戰在所難免,淘汰也將更加頻繁。不過,對于消費者來說,同樣的錢能夠買到更好的車,實乃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