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配送也稱之為即時物流,最初它的范疇僅限于物流末端最后3-5公里的配送問題。換句話說,就是這兩年行業爭吵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它早已超出了這個概念范圍。
外賣市場的逐漸城熟,讓城市內部點對點的物流服務需求日漸增大。而這也漸漸成了同城配送主要市場。除此之外,又在“新零售”、“無界零售”、“智慧零售”等這些新概念的號召下,同城點對點之間的快速配送,顯得越來越重要,市場也是越來越大。因此各路資本也是不斷的加碼。
上月,只在這一領域之內,就有三次大額的融資。先是8月6日,UU跑腿宣布獲得2億元B輪融資;三天之后,達達-京東到家獲得京東沃爾瑪的5億美元投資;8月28日,同城1小時速遞品牌“閃送”宣布,完成6000萬美元的D1輪融資。
巨頭資本的扎堆,一方面顯示出它們對未來市場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各家品牌的市場份額目前還處在搶位的階段,誰能在這場競速賽優先獲得規模優勢,誰將占的先機。
但筆者想說,同城配送的商業戰爭中,比拼的并不僅僅是燒錢補貼的力度,亦或融資的速度,以及巨頭的占位,更重要的是自身運營內功的比拼以及市場的斟酌。
雖然它從同屬物流快遞這個大范疇,但是它在整個的操作運作上,與干線物流的運營模式卻是大不相同,干線物流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把分散各地的快件快速整合、分發到各個配送點,而同城配送之間,因為對時效的剛性需求,所以它不需要進入物流中轉站,而是直接同城異地之間點對點的服務。
所以而言,在這個市場擴張占領的打法上與日常的快遞業完全不同。
“快”是用戶的第一需求
以目前同城配送的主流市場,餐飲外賣來說,幾乎所有的用戶在交易之前第一個思考的問題,就是自己需要等待多長時間才能收到外賣,可以說,速度就是商家與用戶之間能否達成交易的第一個前提,除此才是相對次要的品質、品牌等其它影響因素。
當然我們也知道,外賣能否快速的配送到客戶手中,決定的因素不完全由配送公司決定,很大的影響因素是商家的出餐速度。所以說目前市場上的美團外賣、餓了么等配送外賣平臺都擁有自己的專職配送員,除了將一些很小的份額分配給第三方配送公司。這樣能保證自己平臺的配送效率,也能相對保證配送的安全和質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外賣這個市場夠大,但很顯然,獨立的第三方配送公司在這個體系中并不占有市場優勢。
C端市場才是突圍的關鍵方向
在C端的同城配送市場上,快遞行業口碑老大順豐很早就提供了此項服務,該項業務也是有順豐的專職人員來配送,但目前僅限于一些城市的區域市場。順豐之外,還有包括uu跑腿、閃送等也是專門針對C端市場服務的品牌。
表面上來看,C端市場上的鮮花、文件、生活日用品、禮物等這些需求相對低頻,且市場看起來不是很大。但實際上,在C端市場上如果能做到高效配送,很容易在用戶之中建議起來自己的品牌形象,以此形成口碑裂變式的傳播效應。
這種模式其實和順豐快遞模式比較類似,在形成品牌和市場優勢之后,即在相對意義上擁有了市場的定價權,品牌的溢價率也會提高,毛利對應的也會提高。
在C端用戶的服務中,建立垂直化的壁壘更為關鍵
對用戶的商品進行分別歸類,例如對商務文件可以建立快速、安全的口碑效應,對于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生鮮商品可以可以打造保鮮的口碑的效應,通過這種相對個性化、多需求的定制化方案最終解決同一客戶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客戶同一需求。這樣才能逆勢而上,接觸到市場更大的B端。
眾包并非同城配送的最優方案
市場上的玩家,大多數采用的是眾包輕資產方式。當然這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初期的運營成本,但隨著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它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樣,弊端效應也會逐漸顯現,首先就是增加了管理的難度,其次就是在配送的安全性上并不能保證。這也將極大的影響自身品牌的打造。
眾包只能成為替補隊員,不能成為主力隊員。專職的配送團隊才是主流的市場運作模式。
在同城配送這個商業模式中。究其根本,是運營商如何將客戶偶發性的需求通過標準化的作業來完成。
上一篇:初創企業兩大推廣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