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到硅谷的時候,你往往會想到:蘋果、Facebook、Google、Twitter……那我們真正能從硅谷學到什么東西?在中國我們可以借鑒什么樣的經驗呢?今天與大家分享硅谷風險投資家和企業家Victor W. Hwang的演講內容。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下如何復制創新。任何時候我們要做一件事情,尤其做一個創新的社區,但感覺被關在一扇門里面,我們要從這扇門里面出去。
我想講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硅谷”,為什么它那么神秘,那么傳奇?
當你想到硅谷的時候,你往往會想到:蘋果、Facebook、Google、Twitter,但今天我要做一些不同的嘗試。這個是加州硅谷旁邊的一個紅木林從高空攝影的效果,就像我們看硅谷也大都是從上往下看的。
我們可不可以從上空降下來,不只是看樹,而是看樹林里的種子,看看它們是怎么發芽的?如何變成一棵樹,然后是怎么成為樹林的?
我們用同樣的道理分析人群,大部分時候我們看人是一個人群,比如說硅谷。和種子成長為樹,進而成長為樹林一樣,硅谷實際上是人和人的小組創造了公司。
所有的創新都是和小的人群,小組緊密相關的。人群是一個小的組,核心問題是,小組如何在一起創造出有價值的產品。
我們從工業設計一些物品,下一步是設計建筑,第三步是城市設計,最后一步是我們如何設計經濟系統,也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的設計。
設計生態系統的一個挑戰是說生態系統其實是無形的,和設計一個工業產品、一個建筑、一個城市不同的是我們看不見它。
美國雜志《經濟學家》里有一段話:“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理解為生物系統,我們對于生物系統的理解其實可以引申到其他的活的系統里面去,包括生態環境。”
我們在想傳統的經濟模式的時候會想到一個比較可控的生產環境,就像這張照片。
不僅是有形的產品,有的時候我們甚至考慮軟件和IT產品的時候也是以同樣的思維方式來考慮。生產的關鍵是要精確的控制整個環境,整個生產流程。希望所有的東西都是可預測的,甚至包括生產線的員工,多長時間去廁所,去多長時間。
農業的概念也是一樣的,人們希望能夠預測一畝田里到底有多少產出。比如說,你要控制這畝田里澆多少水,用多少化肥,所有元素都要是可控的,可以測量的。
在硅谷這樣的地方,Facebook公司幾年以前,也不過就是一棵雜草而已。但是在雨林里面,不可預測的那些雜草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你如何能夠設計一個系統來鼓勵雜草的產生呢?你不可能修復雨林,種樹不可能修復雨林。如果要復制雨林,你必須要控制其他的因素,比如說陽光,還有土壤的營養成分。你觀察這個環境的時候,這個時候雜草才會產生出來。
農作物在農田里面生長的最好,而雜草在雨林里面生活的最好。
舉例而言,蘋果的手機iPhone在農田里面生長的最好,就像富士康公司的生產線一樣,所有東西都是精準控制的。但是這個設計產生的時候其實是完全不可預測的。蘋果的設計團隊坐在一起來討論iPhone的時候,他們完全不知道最后的成品會是什么樣子。他們讓這個想法自己成長,但是在這個過程里面,完全不可預測最終結果是什么。
所以,終究而言,硅谷它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不要去控制一些想法,讓它自然生長,看看它出來的結果是什么。
65%的創業公司失敗是因為人的因素,所有創新都是人的創新。如果不能解決人的問題,也就沒有解決創新的問題。
我和斯坦福很多同學在一起做研究,總結出來七條人的因素使硅谷成為硅谷。這個是硅谷成功的軟條件,而不是硬條件。
創新的七條法則:
①破壞現有的規則,大膽夢想。
②對新的想法有開放式的接納。
③信任別人,同時也讓別人信任你。
④追求公平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⑤大膽嘗試,有快速迭代。
⑥犯錯誤、失敗,然后繼續堅持。
⑦幫助別人,“pay it forward”的意思是在你還沒有得到好處的時候,先去幫助別人。
我們現在對比一下雨林和農田之間的規則的差異性。
①做好你的本質工作。②對你的團隊忠誠。③和你可信的人一起工作。④找到你的競爭優點。⑤一次把事情做好。⑥追求完美。⑦回饋人家給你的好處。
這些規則聽起來都很不錯,如果最開始我告訴你硅谷的規則是這樣的,你可能也會聽著點頭。但是如果你細看左邊和右邊,你會看到它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左邊的那些規則是創造混亂,制造混亂,制造不可預測性的一系列規則,右邊的規則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預測的。
我們簡化一下:開放性 卓越多樣化 忠誠差異化 靠譜公平 成功實驗 質量工作和玩一樣 精準給予別人 回報。
開放性與卓越多樣化
很有趣的事情是所有新的主意都是從左邊開始,等它變大的過程中,就會往右發展。所以,中間的這條線實際上是一個文化的鴻溝,這條文化鴻溝非常難以逾越。大部分的小公司從左邊開始,它不能夠跨越這個文化鴻溝,不能夠真正的變成一個大公司,所以他們在這個過程里面死掉了。大部分大的公司,他們停留在右邊這個區間里面,它不能夠有新的創新出來,所以他們就會變成恐龍。
時間和價值
時間是橫軸,價值是縱軸。隨著時間的增長,價值和成本會降低,這個是已經很多的研究證實過的。隨著時間的增長,對于用戶的好處也在增長。中間那條線是上面那頁我們看到的鴻溝。左邊的區間是創新的狀態,右邊那個區間是生產線的狀態。
產品創新從早期階段到量產的過程。隨著成本的降低,人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創新狀態,變成一種競爭狀態。隨著價值的增高,這些都是有新的價值產生的行為模式。
第一個工具,大膽嘗試,你只有去做了,才能夠學到,你去想理論,永遠學不到。第二要鼓勵多樣化,創造一個環境,讓大家多溝通,有多樣的人,多樣的背景。第三要向大家宣傳創業楷模。第四是制造一個小的人群,這個人群之間內部可以互相信任。第五是夠制造一個社會的反饋系統,系統里的人表現好的時候有正向反饋,表現不好的時候有負反饋。第六是公布行為準則。
人實際上是獨立的,是分隔開的,人和人之間其實是有鴻溝的,只有信任可以降低人和人之間的鴻溝。
制造硅谷生態環境的核心其實是人的因素,是如何降低人們之間的信任成本,打破人和人之間的墻。
再回到雨林,看一下雨林的環境,每一棵典型的紅木林在它的生命周期會釋放出十億的種子。種子發芽的時候,它其實也就是野草而已,只要有一棵種子成為大樹,雨林就可以繼續生長。所以成長階段很多,長到大樹的時候就非常激烈,因為只有一棵能夠占據這個位置。
最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是和人和文化相關的,是和典型模范,和人相關的,而并不是資源的堆砌。
那么講了那么久,雨林到底是什么?
三個詞來總結雨林:①恐懼。人們恐懼害怕的東西,組織了創新。②信任。信任的增加可以提高創新的產生。③熱愛。它讓你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來克服困難,做一件很不容易做成的事。
如果三個詞還是太多,我們再次縮減成一個詞:你很重要。
舊的思維在生產線上人是不重要的,新的硅谷思維是:每一個人都很重要。Google的兩個創始人碰到一起開始做了一個公司,Facebook當時起家的時候也只是一個很小的主意。
我們在看雨林的時候,會看到這個圖像,這棵小的樹苗就是你。是你想把一個想法從水泥地里面創造出來。如果你考慮到硅谷的時候,我希望你能夠記住的是所有那些科技和想法都是以人為中心的,你是重要的。
上一篇:這個真不能規劃,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