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父母輩眼里:省錢和節約錢是劃等號的,花錢和浪費錢亦是劃等號的。這種思想的形成萌生于資源極度匱乏的時期,來源于生存現狀和現有經歷,一旦形成就很難轉變。
其實,省錢和花錢只是簡單的財務調配問題。它們基本不包含任何道德屬性。
若有人一定要追究它們的道德偏向的話,那么還是花錢會更傾向道德一些。省錢顯然是利己的,我省下了錢是因為我覺得省錢對我有好處,它沒有一點利人的屬性,這很容易理解;而花錢,花得值,是利己利人,花得不值,是利人而不利己。
你看,這些我們平時想當然的事情,有時是經不起琢磨的。
當手中的可支配資金寥寥無幾時,你自然會變得節儉。這是一件無需別人教你或給你動力的事情,因為你根本沒選擇。因此,省錢在最初一定是跟貧窮畫等號的。
當然,這個世上還是有一些人,已經擁有了顯赫的財富和地位,看上去卻依然節儉非常。市面上沒有營養的書籍都會告訴你,那些頂級富豪在擁有了巨額財富以后,在生活上依然是如何節儉。比如李嘉誠一件西服能穿幾十年,一張紙正面用了以后反面再用;馬克?扎克伯格的座駕僅僅是一輛本田,最近也只新購了一輛大眾;約翰?考德威爾每天騎車上班,自己剪頭發之類的……然后塞給你“成由檢、敗由奢”的道理。
姑且不論這些事情的真假,有一個誰都應該知道的事實是:他們現在的財富肯定是與他們的節儉沒有太大關系的。
你見過李嘉誠幾十年穿同一件西裝,你可能不知道他花了8億臺幣建別墅;你見過扎克伯格開舊本田,你可能不知道他花了1億美金買島給自己度假;你知道考德威爾騎車上班,你可能不知道他有多艘游艇和直升機。
有個富人說,成為富人的秘訣非常簡單,就是每天往口袋里放入10個金幣,只拿出9個來花,長久下去,你就能成為富人。這很明顯只是寓言故事,為了說明積少成多這個宇宙級真理用的。但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卻遠比這樣簡單的道理要復雜得多。
積少成多是一種靜態思維,它既不考慮通貨膨脹,也不考慮金錢附著在人身上引起的價值變化。它人為地創造了一個真空無菌的環境,但顯然不符合實際。
錘子手機的創始人羅永浩說,一個人可勁兒省錢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羅永浩談到了年輕人花錢的問題,說自己20幾歲時候就在新東方年薪60萬,但一分錢也沒存下。他表示,年輕人不要存錢,敢把每一分錢都花干凈的人,將來肯定能掙大錢。
這話我部分認同,認同的部分就是,這種做法對于進取型人格來說,是適用的。
如果你正是進取型人格,又有收入記錄本的話,翻開它,你大概率會翻到這樣的現象,那就是10年來雖然物價漲了許多倍,但你的收入漲得更多。一方面,你的自身價值一直在提高;另一方面,錢一直在縮水。
對于那些自身有“快速升級”能力的人來說,“攢”的行為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這個世界的機會組合是非常復雜的。沒有人能算到什么時候花的錢、花在哪里的錢,突然有一天就成倍成倍開始回報給你了。有些人花錢在打游戲上,突然就靠游戲掙錢了;有些人花錢在吃上,突然就靠吃掙錢了;有些人花錢在買書上,突然就靠知識掙錢了;還有人花錢在請客吃飯上,突然也靠朋友掙錢了……10年以后,有些人花著玩著順便把錢掙了。
萬一錢花完了卻并沒有產生預期的回報怎么辦?這當然是可能的,但體驗本身就是潛在的財富。沒有產生預期回報,只是你暫時還未找到合適的方式變現而已。
對于進取型人格來說,無節制地省錢,省掉的除了錢,還有讓自己變好的可能;除了錢,還有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多連結的機會。如果說錯過的機會沒準還能靠時間去彌補,有些體驗,可就再也沒法回來了。很多東西的即時感受不可替代,甚至可能在你的整個生命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換個時間、換個地點或者換個人,都不會再有。
正確的省錢方式,可以在不犧牲體驗和其他重要代價(比如更高代價的時間成本)的前提下進行省錢。比如去電影院看電影,60塊錢一張票,突然發現團購有優惠,一分鐘能搞定,而觀影體驗又一模一樣,當然可以選擇省錢。
所以要想學會正確的省錢姿勢,先得知道什么東西是我們的成本。省了錢以后增加了哪些顯性和隱性的成本,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如何。
積累財富,必須克服財務重力加速度
看了上面的內容,你可能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我一直在說省錢的不對,以為我建議年輕人有多少花多少。其實并不是。
我不贊成無節制地省錢,不贊成犧牲所有能犧牲的體驗,來滿足內心永無止境的安全感。然而不在一個極端,并不代表就在另一個極端。
總體來說,除非你是非常進取又聰明的強能力者,否則適度積累永遠是有必要的。
李笑來提過一個概念,叫財務重力加速度。如果你要快速積累財富,就必須克服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如房子、車子、貸款利息、生活必需品、通貨膨脹等,這些都是你在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越大,你的財富積累速度就越慢,你可以形象地將其想象為“扯后腿”。
可千萬別以為這只是道簡單的算術題,當你一年攢下10萬,而我攢下20萬的時候,你跟我之間可不僅僅是10萬的差距,而是10萬的金錢差距加機會成本的差距。如果此時剛好有個非常好的項目需要20萬才能投資,我就可能借此搭上財富的快車道。而你要么等待下一次機會,要么只能去借錢投資,從而導致自己的財務重力加速度里又多了一項利息,這樣一來,差距可就不止10萬了。
提到掙錢和省錢的關系,就離不開一個詞:開源節流。
開源和節流雖然經常一同出現,但它們是有地位差別的,開源的重要性一般來說都大于節流。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是,節流有上限,它受制于你的總體收入水平,而開源沒有。
從小到大,父母就一直教育我要節流。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國內是沒有什么好的開源手段的。要做到有效開源,要么你在政府里人脈通天,要么你就只能承擔極大的風險。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他們將節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一點也不奇怪。
但他們一直以來如此辛苦地節流,家里卻也不富裕。當然他們可能會怪罪于自己的開源能力不足,于是若還不拼命節流,不就更差了嘛。但其實,他們本就從來沒把開源放到過更高的位置。
大多數人,都是開源和節流狀態并存的。而談論一個中間態的各元素比重的重要性,從極端狀態來考慮是最快的方法。假設有個人年入百萬但日日花完,另一個人只掙最低工資但能省下80%,問:10年后誰能攢下更多的財富?這道題如果交由計算機來做,那就肯定是節流的人贏。
但如果他們兩個意識到自己在進行一場比賽的話,那最后一定是開源的這位能攢下更多財富。很簡單,開源的這位只要稍微有一段時間不怎么花錢,哪怕是一個月?就能抵得上節流這位10年來含辛茹苦攢下的所有金錢。這對于開源的這位來說,應該不難。但節流這位就不同了,節流可以說節就節,開源豈能說開就開?
人的地位、價值、眼界、認知都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又豈是一朝一夕能追得上的?開源的人節流易,而節流的人開源難,這就已經很明顯體現出兩者的重要性和地位了。
有時候,開源節流并不沖突,但有時候,兩者之間是會產生分歧的。請記得,當開源和節流沖突的時候,大多數時候,站在開源這一邊都不會有錯。
上一篇:創業不能違背的四點經濟常識
下一篇:比賺錢更重要的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