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是一個企業生存的命脈,也是企業履行社會化責任的底氣所在。但農業投資長,見效慢,相當農企長期處在本大利薄的狀態中。一個面粉廠,一年銷售額數千萬,但利潤幾近于無,隨便一個決策失誤,一年白干;另一家油脂廠,看銷售,一年8000萬,算利潤,還賠錢。如這樣的情況,在大農業產業中,不勝枚舉。如何改變利潤微薄、效益倒掛,讓農企直起腰來?
吻合消費升級,改變農產品經營現狀,推動“四化原則”,是農產品進化升級,提高利潤之必需。
一、品牌粉絲化 讓價值被愿意買單的人感知到
適用現象:農產品普遍從眾,立足產區賣品類,內在文化一樣,外在形象同質,只能降低利潤,以價格取悅用戶。
解決思路:想讓所有人都喜歡,結果是所有人都無感,只有極致,做少數人寵愛的品牌,才能因小得大,讓用戶為自己的價值觀買單。
案例:某達人精準90后互聯網人群,5連包19.5元,價格遠遠超越其它品牌等傳統食品;某品牌針對年輕人做小酒,不便宜,但目標人群喜歡,同樣從小眾做成了名品。只有專為我,我才掏更多錢,已經成為消費升級時代跌撲不破的規律。
方略解釋:讓農產品品牌粉絲化與農產品差異化不同,差異化僅僅是物理的不同,而農產品粉絲化,必須針對用戶做內外兼修的改變,唯有與用戶高度共鳴,才能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讓其為自己的價值觀買單,從而提升農產品利潤。
二、產品場景化 讓用戶為自己的情緒付費
適用現象:農企大多都擅長建基地,蓋工廠,做產品,價格往往是成本加上想要的利潤而定出,結果一入市場,消費者不買單,只能依靠經銷商,層層讓利,拉低自己的利潤。
解決思路:先有市場,后蓋工廠,沒有想明白消費場景的農產品品牌產品是瘸腿的,只有明確什么時候消費,為什么消費,才能真正把價格定明白,尋找到消費需求與產品成本之間的平衡點,從而確保自己的利潤空間。
案例:送禮市場龐大,某品牌于看病人特殊場景賣“看病人 送某某”,經營多年,至今不衰,這是場景精準的功效;某品牌面向校園,創造表情瓶,與用戶生活場景吻合,同樣也成就了每罐高達4.5元左右的高利潤飲料。
方略解釋:農產品場景化消費的驅動力許多人認為是場景,其實場景驅動力是沖動化情緒,一罐可樂在普通便利店不到三元,但進入了電影院或者某些特殊渠道,受環境制約,用戶經常抱著“特殊情況”心理,會花5元乃至更高的價格去買,這種“特殊情況”就是情緒驅動力,農產品只有洞察這種情緒,才能創造更高的利潤。
三、運營流量化 讓農企不受渠道傳播的制約
適用現象:農企長期受制于渠道、營銷費用高的困擾,一款本來利潤空間很大的產品,一進KA,各種費用迎面而來,一上營銷,各種款項全部出現,想要銷量,就只能忍受“店大欺客”,降低自己的利潤。
解決思路:自媒體時代,絕對中心消失,人人都能成為流量體,只有從開始就有流量思維,從品牌、產品、形象等全部話題化,具備足夠的流量吸引力,才有和渠道、媒體等營銷資源博弈的知本,因知而勝,維護利潤。
案例:昔日某品牌面臨傳統KA進店費高等難題,主動出擊,通過進入寫字樓搞活動以及和線上媒體合作等手段,不斷拉升自己的網絡流量,最終KA等傳統渠道主動找到某品牌,減免費用,讓出了貨架排位,而這也證明了獨立流量為王的運營真理。
方略解釋:一說到流量,大多農企馬上想到了購買線上廣告或者淘寶天貓等平臺的流量,實際上,線上線下一體化時代,微信、社群、互聯網,流量無處不在,所以,不是缺流量,農產品品牌只要從開始都有內容思維,花小錢也能帶來大流量,提升利潤。
四、認知IP化 讓新農品一出生就與市場自來熟
適用現象:營銷的根本在認知,現代農業時代,新資源食品層出不窮,但因為是新產品,誰都不認識,也缺乏消費教育基礎,無論賣高還是賣低,企業都因為或沒人認可或利潤太薄,舉步維艱。
解決思路:羅素說,人的認知都是從熟悉到陌生,要讓新產品不因“新”付出代價,就必須推動IP工程,跨界互搭,才能輕盈地引體向上,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
案例:某大米最初價格并不高,但后來植入IP,說“非此米不能盡食”,讓其成為貢米,加上產品力確實好,價格逐漸走高,成為溢價能力最強的米。
方略解釋:在IP化時代,許多企業為博眼球,盲目植入,結果產品與IP不匹配,紅過就死,因此,無論粉絲、場景、流量還是IP,都是建立在農產品優質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好產品,無論怎樣的策略,都很難保證農產品利潤的可持續;反之,只要有好產品,或小眾,或場景,或流量,再挖掘出如企業總經理、產品動漫、區域歷史等人格化IP進行植入,總有辦法,讓天生地養的農產品和新時代接軌,充滿話題感、價值感,賣得更快,也賣出一個好價格來。
作者簡介
程青云,糧策品牌研究院院長、藍獅農業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合伙人。5年新聞、11年品牌營銷策劃職業履歷。作者互動交流微信號:chengqingyun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