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媒體逐漸興起,大有燎原之勢。不少原體制內的大牛紛紛出海創業自媒體,原央視制片人羅振宇創辦的《羅輯思維》和原騰訊網科技總監程苓峰創辦的《云科技》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豆瓣的自媒體平臺——豆瓣閱讀也出現了丁小云這樣月入過萬的作者。但除了這些確實相當成功的自媒體人外,還有大量默默無聞的自媒體人在底層苦苦掙扎,生存狀況堪憂。微信號稱有八百萬公眾號,堪比日本神話中多如牛毛的神祇。拋開純粹營銷的廣告號、服務號以及純粹靠抄襲轉載為生的不知道該怎么稱呼的號不談,真正堅持原創的人其實了了,其中絕大多數的經營狀況甚至還不如砸下重金宣傳的營銷號。頂層的花團錦簇掩蓋了底層已經化為肥料的失敗者。
??誰是中國的自媒體第一人?羅振宇算是微信公眾平臺上比較早的了吧,但微博黨表示不服,憑什么不算上微博,姚晨才是中國自媒體第一人嘛。懷念博客的中年大叔嚷嚷了,微博都算上了,博客怎么能少呢?老徐,徐靜蕾才是自媒體第一人!話音還未落,角落里傳來一個猥瑣的聲音,不不不,必須得是木子美,木老師可比老徐早多了。后來又有人翻了翻自己小時候的舊童話書,把“自媒體鼻祖”的稱號封給了創立《童話大王》的鄭淵潔。再后來,知乎上的一個哥們兒成功地終止了這個話題的討論:前面說鄭淵潔的別走,我們一起聊一聊梁任公的生平……
??這些固然是笑談,但笑談往往能讓人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根據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在2003年對“自媒體(We Media)”下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我們不難看出,梁任公與鄭淵潔實際上算不得是自媒體人,因為他們沒有使用數字科技強化自己,歷經百日維新、北洋政府的梁任公也遠稱不上是“普通大眾”。梁任公乃至梁任公之前的時代離我們太遠,我們且不去談他,但鄭淵潔先生的故事對于今天的自媒體人還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的。
??1984年,鄭淵潔已經是頗有名氣的童話作家了。他想創辦一本雜志,因為他之前向編輯提出稿酬從兩元每千字漲到兩元一角每千字的要求被拒絕了。僅僅因為這一角錢,一本暢銷三十余年的雜志《童話大王》出現在許多孩子的床頭。這一點和羅振宇、程苓峰的經歷很像,都是因為對原有的體制有所不滿,試圖證明自己擁有比原體制內所能提供的收入更高的價值,而最終選擇了出走自主創業。這揭示了自媒體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與維持自媒體所必須的動力——賺錢。然而,現在自媒體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它不賺錢!
??對于自媒體人而言,稿費收入可以說是幾近于無,即便偶有收獲,也難以滿足養家糊口的需求。大量的自媒體平臺出于種種局限難以為作者提供足夠的稿酬,愛范兒的前主筆李楠曾在知乎上發表文章稱“新媒體不支付稿費將成為常態,因為把這些錢投入到編輯力量上,是 ROI (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方式。”這一點說得并不錯,對于網站而言,一個好編輯對網站文章質量的貢獻大于很多內容提供者,但同時也意味著渠道吸收了大量自媒體人的主要價值。從渠道到利益,從愛范兒主筆到魅族副總裁,這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搞定的簡單活計兒。
??在自媒體人的世界里,貧富的兩極分化要遠大于社會上的平均水平。對于自媒體人而言,中產階級是一個不穩定的中間態,要么走向成功,要么在短短數月之內銷聲匿跡。成功的自媒體人通過廣告乃至未來的付費訂閱或者《羅輯思維》式的會員制都不難實現盈利,失敗的自媒體人則往往淪為輿論打手,將自己的才華用于無聊的撕逼與軟文寫作。這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更加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許多自媒體人并非缺乏才華,只是被這紛擾的大潮所裹脅,有價值的聲音被淹沒在群鴉聒噪之中。現在的自媒體像極了當年的個體戶,掌握資源、占據先機的人往往可以成為富豪,而后來一擁而上的人終其一生往往只是個二道販子。
??當一件事物以潮流的形式出現時,有人會被推向巔峰,有人會沉淪海底,還有更多的人只是隨波逐流,但所有人的眼睛都只看向巔峰的寥寥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