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騰訊開放戰略一直在演繹乘法效應
要研究騰訊的開放愿景如何制定,不得不提2012年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和《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的高峰對話,那次對話詮釋了在科技“大牛”的眼中,“利用平臺創業創新”是何等高度的共識。其中,凱文凱利的一句話至今依然被眾多創業者反復引用:“如果你是一個新創業的人,更好的辦法是開發出來一個新的產品,拿到別人的平臺上去賣。”
在那次著名對話的前一年,騰訊剛開始推出開放平臺戰略。2011年,業界所周知的騰訊開放標志是“QQ登錄功能申請”向第三方開放,以及騰訊產業基金規模擴容至100億元。當馬化騰在騰訊開放大會上宣布“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個騰訊”愿景的時候,業界的普遍反應是愕然與不解。當時,騰訊公布的開放平臺數據十分簡單:應用中心上線PV突破5億,單款應用月收入超過1000萬元。
然而到了2012年騰訊開放大會之際,騰訊開放平臺的成績第一次展現了乘法效應:平臺應用月活躍用戶超過3億,單款應用月收入超過2000萬元,第三方總收益超過20億元。除了已有的產業基金創投支持和社交營銷體系支持以外,騰訊的創業培訓扶植體系也開始發揮作用。
到了2013年,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下,騰訊開放平臺借助移動平臺再次獲得乘法效應:根據當年開放平臺大會的數據,100多款應用月流水超過100萬元,26款應用月流水超過1000萬元,超過10家開發者總收益超過1億元。像手機瀏覽器和微信等重量級移動平臺,也是自那時開始逐漸走向開放。
來到2014年,騰訊開放平臺的乘法效應更是取得幾何級的增長:其時合作伙伴公司總估值2000億元,通過騰訊開放平臺實現上市的公司超過10家,收益超過1000萬元的達到108家。在當年的開放平臺大會上,騰訊公布開放平臺的下一步重大舉措是全面擁抱物聯網,即連接應用軟件、智能硬件和線下服務,成為“未來物聯網世界的助推器”,讓創業者在標準統一的平臺中,實現效率和速度質的提升。
在2015年,騰訊開放平臺的乘法效應基本都已經到了用億元作為計算單位的級別:移動端日流量超過2億,第三方總收益超過100億,青騰創業營一期學院項目總估值半年間從280億躍升到近1000億……去年,從騰訊開放平臺獲得幫助的上市公司達到20家。在這些數字的背后,是騰訊眾創空間的大力發展——只用了1年左右的時間,騰訊就在全國建立了30個總面積超100萬平方米的眾創空間。
可以說,騰訊開放平臺發展5年以來,總是不間斷地演繹著乘法效應,讓眾多新創公司不斷在這個平臺上獲益。而且這種乘法效應從技術資金拓展到創孵體系,從PC延展至移動端,從互聯網延伸到物聯網,從線上發展到線下物理空間,如今再從傳統創客領域躍升到“雙創”領域,這都一一對應了凱文凱利所談到的平臺理論。是開放平臺,成就了騰訊對國內創客生態圈的奠基作用,也是開放平臺,讓眾多合作伙伴和新創團隊都能在騰訊體系和相關合作聯盟中,得到商機、渠道、服務、孵化、人才和用戶,從而為國內創客經濟立下標桿。
“我們相當于是一個集體社會,我們之間的相互支持,形成了一個圈子,如果這個圈子越大,我們的獲益就會越大。也就是說納入更多的人進來,形成更大的一個集體,這也是互聯網為什么使人類不斷進步的一個原因。”在2012年馬化騰和凱文凱利那段經典對談中,凱文凱利曾經如此總結道。
騰訊如何把“雙創”做成全新生態系統
然而在那次與馬化騰的對話中,凱文凱利遠不止提及平臺這個要素,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寫過《失控》和《科技要什么》,里面都強調過科技的生態系統和自我進化。凱文凱利也曾在那次對話中說過:“我一直認為科技越來越復雜,但是它也越來越生態,越來越有機,它相當于納入了一個生態系統,而不只是一個機器。”
至今,很多人依然并不理解這段話,但對于騰訊開放平臺的運營團隊而言,他們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因為這意味著這個生態系統是需要不斷聚合,然后繼續擴大開放的。
(騰訊副總裁林松濤:開放之后,走向“再開放”)
林松濤還介紹,近年來,美國創投和科技企業不斷進軍德克薩斯州,像達拉斯等地已經成為新一輪創業創新的重地,這是因為大家都喜歡有一個運營成本更低,生活素質更高的環境,不少企業都反映搬去德州之后,工作和生活平衡得更好。
“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認為,‘雙創’是一個高度講求分享,協作的時代,對創業和創新環境以及平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業與生活不應再是對立的存在,一個集辦公、生活、休閑等于一體的‘雙創’基地試點,將成為創新的創業形態,更能激發大眾的創業激情和創新能力。”林松濤分析道,“創業就在家門口”正是當前國際創新的大趨勢,而一個擁有眾多優秀眾創人才、創投和創培圈子以及高水準教育學府的地域生態圈,是騰訊開放平臺繼續產生乘法效應的有力基礎,也是騰訊開放平臺再開放的物理承載。
于是,去年11月,馬化騰親赴海南宣布建立全國首個眾創空間升級版——騰訊“互聯網+生態村”。到了今年4月,騰訊把2016騰訊開放春季發布會移師海南舉行,并在會上正式公開“互聯網+生態村”的建設藍圖。根據規劃,“互聯網+生態村”建設內容包括騰訊四合院、中國互聯網大學、全球互聯網博物館、萬人眾創集市、“青騰園”等多樣化、國際化的大型綜合配套設施。
“這里把很多傳統上需要政府審批的流程給優化了,創業變得很簡單。而且配套也好,有人說,這里買房打折多,租金便宜,這都是很實惠的創業創新支持。” 林松濤如此說道。
在發布會上,騰訊為前來探究“互聯網+生態村”的創客和媒體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當大家在園區中的眾創空間中一起協作,完成緊張的研發工作之后,回歸到一個充滿田園詩意的生活中,在這里與田野為鄰,湖畔泛舟,水岸漫步,大家可以在美好的生活中獲得更多的靈感和動力……這樣的“雙創”生態系統不僅實現線上全面開放,在線下也具有前人難比的配套連接能力,為騰訊開放平臺的“再開放”奠定了基礎。
平臺下沉:騰訊通過連接一切實現“再開放”建立一個“雙創”基地的新標桿,并非騰訊開放平臺“再開放”的全部,在這次發布會上,騰訊還提出建立一個開放給各行業服務商,市值3000億以上的“雙創”服務平臺。這個創服平臺無論從規模、深度和廣度都要比騰訊自己原有的開放平臺更大,足以“連接一切”來匯聚國內領先的各類專業服務商,從每個階段,每個領域為創業公司帶來眾包幫助。
“在硅谷當地,也有很多為新創企業提供服務的各行業供應商,與新創企業互動很緊密,把單純的科技生態圈聚合成一個更大的產業生態圈。如果騰訊要進一步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必須在戰略上進行升級,不僅騰訊自己的資源要開放,還要連接創業服務商的資源進行再開放。” 林松濤如此說。
林松濤給出了一些數據:當前美國有2700萬家企業,為這千萬家企業提供服務的平臺市場規模就達500億美金,而中國的企業數量高達7000多萬家,這意味著服務平臺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而騰訊正是以“連接一切”的平臺能力見長,對連接各行業的專業服務商可謂天職使然。
“我們不僅僅是原有的線上流程優化,而是把整個創業服務平臺都搬到線上,讓各行各業的服務商都駐扎到平臺上。比如說有創業者需要企業OA管理系統,或需要找法務來解決法律問題,就可以直接在這個平臺上找到服務商,這些都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到處搜索,騰訊可以把服務商和服務都覆蓋進線上的電子系統。因為服務商足夠多,范圍夠廣,所以再微小的企業也會得到照顧服務。” 林松濤對創服平臺的作用給出了實在的解釋。
把引入像設計、財稅這樣的服務商變成標準化的接口,還要為此特意打造一套全新而細致的服務體系,意味著騰訊要為服務商度身訂造一個高質高效、全要素、透明的統一創業服務平臺。促進創業者和合適的行業服務商成功連接配對,也意味著騰訊的開放平臺將再度下沉,為眾多專業服務商提供發展空間,讓他們在全新的空間上連接和服務更多的新創團隊。
這種創業服務上的革新還不是“連接一切”的全部,為了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騰訊在鼓勵創新的手段上也大膽地嘗試平臺下沉——與浙江衛視進行“臺網聯動”,讓媒體和一線明星站到“雙創”的舞臺上,并連接百家創投機構,打造創業大賽真人秀,騰訊在幕后提供連接資源和資金等要素。
如果認真回顧騰訊開放平臺在過去幾年的開放歷程,我們就會明白,騰訊這種有意識的平臺下沉,是為了締結更多的連接,把整個科技、商業和社會中的每個層落都打通,編織出一個更強大完善的服務網絡,打造出一個更具支撐能力的平臺,讓創業創新者無往不利,最終創造的愿景如凱文凱利所言:“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聯系、更多的多樣性、更多的統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