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開始之前,想先問候一下,讀者里的各位群主,最近還好嗎?
就在幾天前,國信辦印發《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指出互聯網群組建立者、管理者須履行群組管理責任。通俗點說就是“誰建群誰管理”,“誰管理誰負責”。
社群立法,違法群主被抓,搞得眾群主紛紛棄群而逃,正在做社群營銷的企業們也是炸開了鍋。
曾經是風口的社群營銷,進入寒冬了?社群營銷還該不該繼續玩?該怎么玩?
我倒覺得,這次更規范的管理,是把社群的機會留給了真正用心經營它的人。
2什么是社群?
其實這個概念早就存在,我們傳統的基于血緣和地緣的村落,就是一個典型的社群。而互聯網時代,讓連接一切成了可能,人們打破封閉的圈子,有共同興趣愛好或者價值觀的人,都可以集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個社群。
所以,所謂社群營銷,本質上就是通過弱關系的固化,實現變現。
那么如何玩轉社群營銷呢?
(一)通過合適的產品聚攏用戶
有的企業有很多種產品,想做社群營銷,可不是隨隨便便拿出一款就可以的。合適的產品和服務,是一切營銷的起點。沒有產品,不能吸引用戶關注,產品不極致,聚攏用戶會成為問題。
因社群營銷而名聲大振的伏牛堂,在選擇產品時,就曾細細斟酌。
用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自己的話說,選擇這款米粉的主要原因:一是自己有鄉土優勢,二是借鑒了互聯網思維。
簡單說就是:
1.米粉又油又辣符合湖南人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內涵,現場制作時間短,提高用戶體驗;
2.產品是湖南特色,在北京相對稀缺,在北京具有較強的感召力;
3.湖南人在北京有思鄉情節,也會想念家鄉這一口味道。
從產品消費場景看,這是一碗普通的米粉,但成功的實現了產品、用戶、環境三個維度的交互,這樣的產品再合適不過。
3(二)價值產出,滿足用戶需求
相信每個人都遇到過煩人的廣告群,他們將用戶聚攏到群里,然后每天亂砸廣告。而用戶呢?往往只有在發紅包時才會冒出來,領完立即消失。
用戶不了解社群存在的價值,對這個社群沒有需求,這樣的社群慢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這也是做社群營銷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用戶加入一個群會得到怎樣的回報?用戶的付出(比如時間成本)與回報是否平衡?
所以,一個社群要想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必定是既能夠滿足群員的某種價值需求,同時在滿足群友的過程中,還能給運營者、群主帶來一定的回報。
這里給大家舉一個喬布簡歷的例子。
喬布簡歷是一款專業制作簡歷的工具,當時他們有一個新版塊上線的時候,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都不高,于是他們便做起了社群營銷。
將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用戶聚攏后,他們將群組定位為學習群,每周日晚上8:30-10:00都會邀請和他們用戶群體重合的企業或個人嘉賓,給群內的小伙伴帶來關于職場經驗、故事的分享。
分享結束后,還會在群內進行答疑,把分享的內容總結上傳群文件。
所以這樣的社群,群友們都非常的喜歡,也非常的重視,非常的認可。
相比于那種每天在群里狂轟亂炸發廣告的群,這種用心經營的方式不僅不讓人感覺被騷擾,還很有料有趣,既滿足用戶需求,還能夠增強用戶黏性。讓用戶覺得這個群真的是一個非常優質的群,我在里面收獲了很多。
4(三)通過體驗、互動、反饋,提升用戶參與感
說到底,社群更多的時候還是基于一種情感聯結,所以,除了產品和用戶需求的依托,社群也需要保持活躍,和群成員保持并產生某種情感上的聯系,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
各位可以通過體驗、互動、反饋一系列活動,增加成員參與感和歸屬感,真正成為“我們的群”的主人心態,而不是“他的群我在里邊”的旁觀者。
在這個方面,“參與感”的提出者,小米做了很好的實踐。
小米當時在做MIUI的時候,每周都和用戶溝通,根據用戶提出的不同需求、反饋,進行產品完善。
可以說 MIUI是小米與用戶一起開發的一款系統,因為親自參與,用戶與MIUI有著不一樣的感情,這些用戶不會把自己當做小米的消費者,而是覺得小米就是“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孩子”。
此外,把100個天使用戶放在手機開機畫面、為用戶舉辦米粉節,都是將用戶的參與感升華,與企業的品牌產生更大的粘性。
4其實說起來,以上3步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結的。
從產品到用戶到提出需求,再根據用戶需求反饋,改善產品,整個過程,既實現了產品的完善、用戶需求的滿足、同時也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
用戶愿意為之付費,同時還進行了一次不錯的口碑推廣宣傳,再通過意見領袖,進行裂變和口碑傳播,進而轉化為銷售額,社群就實現了變現,而且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這樣,社群不僅成為品牌的誕生地、價值的發源地,同時還是產品的產生地、渠道的聚集地,背后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
好了,今天和大家的分享就到這里了,你怎樣看待社群營銷?你覺得社群營銷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