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麥肯錫最新發布的上述報告梳理了私募市場投資發展30余年的行業脈絡,回顧私募股權戰略價值,盤點投資熱點趨勢及策略,并就資管新規落地后,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領袖如何建立機構化能力、成為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引領者展開了深入探討。
1986年第一家本土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誕生以來,我國的私募股權經歷了長足發展,迄今已達近萬億元投資規模。2017年,披露金額的2999起投資事件的金額共計9938億元人民幣。截至 2018 年 6 月底,已登記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309家。全球資產投資排名權威雜志《國際私募股權》數據顯示,根據過去五年的融資規模排名,中國現有22家私募股權機構躋身全球前300名。可以說,中國的私募股權市場在全球已占得一席。
伴隨資管新規落地,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等資產管理公司面臨全面轉型,鍛造另類資產投資能力刻不容緩。本土領先的私募基金亟需建立機構化能力,建立卓越品牌,致力于成為世界頂級私募機構。地方性投資集團則須汲取國際領先投資公司的運營智慧,建立包含另類資產在內的專業投資能力。在宏觀經濟下行、違約增多的趨勢下,另類資產管理愈發受到關注。
隨著中國另類投資市場的不斷成熟與規范,募資難度逐漸加大,機會與挑戰并存。一方面,以養老基金、主權基金和捐贈基金為主的境外有限合伙人(LP)近年來逐漸增加了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投資份額。對于這些境外LP而言,他們更加看重普通合伙人(GP)團隊的本土化能力,投資的規模化能力與溝通的一致性和透明性。
另一方面,本土的LP則以國家背景資本為主,同時也有更多的私營企業,高凈值客戶加入;國內LP則更看重GP的行業專注能力,團隊能力與是否能夠提供其他增值服務。
中國PE發展的五大趨勢
麥肯錫研究揭示了中國私募市場未來五大發展趨勢:
首先,在中國市場的制勝要素正從單一靠資源驅動,向資源和能力雙輪驅動的機構化轉型;
第二,圍繞LP需求,建立多資產類別的投資能力將成為領先私募基金的發展重點;
第三,隨著監管趨嚴、剛兌打破,私募股權在未來資產配置中的占比將穩步提升;
第四,隨著以‘養老金三支柱’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逐步走向成熟并成為主流,能夠打動并獲取這一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定能實現飛速發展;
第五,投后管理與增值能力將替代金融工程,成為價值創造的核心。
“私募股權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重大價值,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特別是當發展出現瓶頸時,那些獲得私募投資的企業表現往往優于同類企業。原因是私募投資能夠幫助實體經濟企業在提高收入、提升效率和建設創新能力等三大維度上創造顯著價值,也能夠幫助新興技術企業在引進人才、規范專業管理能力及實現規模化發展等方面更上一層樓。”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兼麥肯錫中國金融機構咨詢負責人曲向軍表示。
曲向軍稱,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人口結構演變、消費升級、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等大趨勢下,私募股權投資機會將被持續看好,特別是在顛覆性技術、醫療健康、金融科技、消費零售、節能環保等五大熱點領域,這些行業涵蓋了GDP中占比較高的主要行業。并挖掘出顛覆式科技、體驗類經濟、可持續投資及影響力投資等四大主題式機會。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周寧人指出,經過全面分析后發現,全球領先投資機構的成功經驗往往具備八大特征,值得中國私募股權機構學習借鑒,以爭取早日建立機構化能力:
一,不懈追求絕對收益,為投資者創造持續的價值,堅持以投資業績為核心;二,圍繞LP需求,通過自建和并購建立多資產類別投資能力和“一站式”服務模式;三,深耕行業專業化,專注于專業領域;以自有項目挖掘為主,極少參與公開競標;
四,在某資產類別打造領先市場的王牌投資管理能力,建立品牌影響力;五,打造強大募資實力,為社保與主權基金等基石投資人提供一站式服務;六,打造卓越投后管理能力,建立專業化的投后管理團隊和行業專家網絡,通過投后增值提升投資業績;
七,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圍繞私募股權主業,向投行、結構化融資和財富管理延伸業務模式,發現新增長點;八,注重機構化能力建設,治理組織和人才的科學化管理,完善投資決策流程、風險管理與信息科技。(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