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品牌膽敢在推廣新商業計劃時冒著失去年輕用戶的風險——因為年輕用戶意味著未來。但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傳統大企業越來越搞不懂年輕人們的套路了。
網絡時代文化多元的發展,也滋生了各種各樣的亞文化,比如二次元的逆襲、暴走漫畫表情包流行,再比如A站B站崛起后,站內流行的各種“黑話暗語”就令圈外人費解。
但是要想拉攏年輕用戶,不懂亞文化是肯行定不的。因為不知不覺之間,80后、90后其實已經成為了消費主力軍,連00后也都快進大學了。
亞文化滲透主流文化
亞文化又被稱為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于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所謂主流文化,其實就是符合大眾主流審美的文化,只要有合適的契機和足夠的動力,必將展露鋒芒。通過各種契機,一代人的亞文化,也許就是下一代的主流文化。比方說前一代人的搖滾音樂,已逐漸成為主流。
亞文化是一種小眾文化發展成為主流文化的前置狀態,而這個變化其實就是我們所知的量變產生質變。小眾文化量級一旦達到大眾的基礎量,就隨即變成大眾流行文化。如果小眾文化的量級始終達不到產生質變需要的量級,就會被遺忘,或者只能繼續積累他的受眾,等待下一波大潮興起。
在當今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實際上就為亞文化發展提供了溫床,并更加有利于亞文化發展壯大之后向主流文化進行反滲透。
幾年之前,成年人們還在抱怨小孩們QQ上使用的各種“火星文”,然而到了今天,一波又一波從各種亞文化里滋生的熱詞,已經持續不斷地快速滲透到主流文化之中去。
簡單回顧一下最近的一些熱詞,“瑪麗蘇”、“藍瘦香菇”、“皮皮蝦我們走”……,我們就會發現它們最初都來自于游戲、二次元、網絡論壇等亞文化領域。社交媒體的網狀傳播特性,讓這些亞文化熱詞能夠迅速滲透到主流文化之中去。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搖滾文化在中國屬于典型的亞文化領域,老一輩人甚至認為玩搖滾的年輕人是“不務正業”,然而到今天,搖滾已經是流行文化中的一個分支了。
動漫此前也一直是屬于學生們的亞文化,但隨著80后、90后成長為消費主力軍,原先的亞文化,自然也發展壯大,在商業力量的加持之下,加速向主流文化的滲透。
讀懂亞文化,市場變化不用怕
要想拿到最豐厚的市場份額,企業家們就一定圍繞他們的需求變化來做文章。實際上商界已經對此作出反應,“爸爸去哪兒”熱播、新型教育母嬰平臺的崛起都是例證。
想要抓住這批用戶,其實就可以考慮從他們身上曾經的“亞文化烙印”入手。流行文化總是從年輕人開始傳播的,而亞文化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影響主流文化,甚至最終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小米的新款手機紅米Note4就選擇了初音未來這樣一個受宅男歡迎的虛擬形象作為代言人。
說到賺“亞文化”的錢,好萊塢的續集文化就把這個做到了極致。《生化危機》、《變形金剛》等系列電影,其實走的都是懷舊的路數,而且這兩個超級大IP,放在二十年前其實也都屬于動畫和游戲里的亞文化。
被稱為Z一代的95后們,現在應該是很多企業最為重視的一個消費群體,因為他們是目前亞文化中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
從傳播和營銷的角度來說,企業家們也需要換位思考,對于年輕用戶而言,需要強調的是,這個產品能夠幫用戶實現什么需求,而不是單純去強調這個產品性能多么優秀。
從傳播的風格和調性來說,也一定需要知道,對于在二次元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品牌傳播上的一個特性是“你若端著,我就無感”。傳統的那種堆砌各種華麗辭藻的傳播文案,真的已經過時了,年輕人們已經對這些套路無感,想要打動他們,企業的營銷傳播就得更接地氣,更走心一點兒。
亞文化群體的價值將成為支撐長尾市場的核心,不同亞文化群體的個體認同表達和需求,已成為微社群商業的基礎。關注亞文化的小需求和生活中的微需求,組建基于垂直化、強關系的社群,用專業化產品和服務進行切割,將塑造消費的大市場。
實際上,跨國企業巨頭們一直就非常善于借力亞文化,最近幾年更是“變本加厲”地挖掘亞文化的商業價值。從Michael Jordan創出Air Jordan,洼冢洋介帶紅了Supreme,木村拓哉穿紅了Bape、Goro’s,Kanye West打造Yeezy,時尚品牌們一直都在干押注亞文化領域“天皇巨星”,借助亞文化滲透主流文化的機會,來收割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