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哪個時代都是必不可缺的,只有通過全員參與,發揚工匠精神,才能提高企業的組織運營力。
1日本工匠精神的起源
日本的工匠精神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在日本的工業制造當中,對于工匠,他們是有很多情懷的。
日本的工匠文化有一個認定體系,分為三個層次:最低一層的叫工匠,他們靠熟練掌握的手工技術將產品加工出來;中間一層的叫現代名工,由日本的厚生勞動省授予不同行業擁有卓越技能的第一名,每年認定160人左右。最高一層是人間國寶,就是國家認定的最高層面大師級技工。有這樣一個國家認定制度,獲得各個層次的這些資質的技師,在日本社會是廣受尊敬的,由此形成這樣的社會氛圍。
日本工匠精神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為朝鮮之役),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從朝鮮擄回日本的朝鮮儒者著有《看羊錄》一書,該書最早對日本手藝獨特的工匠進行評價、最早出現諸多“日本天下第一”的記錄。
在日本有很多細分領域,在某一個領域干活干到最極致的人會受到推崇,在日本社會得到認可,慢慢形成了工匠文化,這也就是工匠精神的歷史源泉。
2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守、破、離
“守、破、離”是日本傳統戲劇、茶道和劍道非常有名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對日本工匠及各行各業都有直接影響,對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所謂“守”就是你做學徒,從師父身上學手藝,師父教你什么你要好好地學,認真按照師父的指示去做,即使一個最基本的東西也要把它做到位;遵守既定標準和師父的教導,長期反復操作,練就基本功。
“破”就是有了扎實的內功以后,接下來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礎上苦練自身功夫,逐漸突破傳統的局限。
第三階段是通過持續磨煉,脫離學來的既有形式,發揮自主獨創的個性,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最后變成自己獨特的東西,跟原來師父教你的完全不一樣,這個就是“離”。
守、破、離的思想,在早期表現比較多的是在日本的茶道、劍道中,后來推廣到其他手工業,包括現代工業,師徒之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最后可以做到一代代徒弟超越自己的師父,形成自己的風格。
但是,現在日本的匠技傳承也面臨著非常多的問題。第一個是大的社會環境變化,少子化、高齡化,工匠隊伍日漸式微。第二個是現代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到制造型企業去工作,他們更愿意到服務行業、IT行業去工作。第三個是工藝技術的進化,很多的技術不需要靠手工來進行傳承,可以通過工業化的手段做得更好。
雖然很多東西我們可以通過設備加工來做到,但畢竟設備是靠人來操作的。讓設備來替代人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就是工藝改進,遵循現場、現物、現實的“三現主義”作風,大家在現場琢磨如何改進工藝。從這個角度來看,工匠精神仍然有它的時代必要性。
與匠人相比,培育匠技的過程、思想和精神的傳承顯得更為重要。
3日東電工“三新活動”的工匠基因
日本企業的實踐是可以作為一個中國工匠精神培養的借鑒標本的。日本企業對所謂工匠精神的表述,比較多地用了這些詞匯:現場·現物·現實,改善,創新,人財培養,OJT(On Job Training),多能工,全員經營。也就是以現場為中心,推進技術和產品的改善和創新,把人才培養放在企業經營的重要位置,全員參與公司經營,不斷培養多能工,形成公司的制度和文化,讓專家型員工不斷涌現。
現在中國不只是在經濟總量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員工技能培養方面也走到世界的前列了。但是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在技能比賽場合有很多人脫穎而出,甚至取得了世界冠軍,如何讓這樣的技能也活躍于企業內部,為企業的經營服務?
這里介紹一個日本企業,就是創立于1918年的日東電工。
這個企業很有意思,它的主營業務就是以貼、涂、粘技術作為基礎,開發出各種各樣的產品,業務領域涉及電子、汽車、住宅建材、一般工業、環保和健康,其每年30%的業務都來自于最近三年開發出來的新產品,目前其全球年營收規模達8200多億日元,相當于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日東電工的DNA就是工匠精神,具體表現在持續50多年開展“三新活動”,在利基領域發現并發展新業務。所謂“三新活動”,就是開發新產品、開發新用途、創造新需求。近百年來,日東電工的技術人員形成了這樣的思考習慣:自己精心研究的領域是什么?自己想做的東西是什么?想反映自己的特色是什么?將產品技術開發與制造技術開發相結合,持續開發新產品,之后立即思考這種新產品可以創造出哪些新用途,這些新用途可以創造哪些新的市場需求。
現在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有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觸摸屏技術叫透明導電膜(Indium Tin Oxide),早在40年以前也就是1980年代就已經被日東電工開發出來了,在1990年代以及之前這個產品只用在卡拉OK的點歌屏上,而且持續虧損,直到21世紀也就是30多年后終于迎來市場的春天,業務爆發式增長。
工匠基因使日東電工沉靜、專注、鉆研,不急功近利,他們選擇融入生活用品的細分市場,追求在所進入的利基領域做到NO.1,一旦選擇了所關注的技術,絕不輕言放棄,在被市場需要之前,保持忍耐和等待。
日東電工的實踐說明,工匠精神、匠人文化不只是針對現場操作型的技工,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市場策劃等部門的所有員工,都可以通過發揮匠人精神,進行創造性工作,人人爭創對企業經營的貢獻。
4當代中國的工匠精神
在2017年10月舉辦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代表團以15金7銀8銅的成績創造了自2010年參加大賽以來的最佳成績,總積分位居世界第一。
兩年一度的世界技能大賽號稱“全球技工奧運會”,限22歲以下技工參賽,除了設立木工、園藝、砌筑等傳統工匠技術比賽項目,世界技能大賽還增設了平面設計、CAD機械設計、3D數字游戲技術和移動機器人等21世紀需要的軟件技術。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宣布上海正式申辦2021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
中國企業其實在工匠精神方面已經開始有很大的進步,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消除類似應試教育的“應賽思維”,把工匠精神不只是用于現場操作型的崗位上,所有員工都要有工匠精神。
今天倡導的智能制造,還需要工匠精神嗎?
日本一橋大學研究國際化企業戰略知名教授名和高司總結道:經營變革力、商業模式構建力、市場開拓力和組織運營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四大引擎,最終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是組織運營力。工匠精神在哪個時代都是必不可缺的,只有通過全員參與,發揚工匠精神,才能提高企業的組織運營力。
當然,重要的是企業能認識到個體保持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將工匠精神作為企業的DNA,提供培養匠人文化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