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發表時間:2019/2/25 9:48:43??來源:老方說??作者:sunhui??
文化 發表時間:2019/2/25 9:48:43??來源:老方說??作者:sunhui??
宋朝時候的大詩人陸游在83歲的時候告訴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什么意思呢?
陸游是在說,要想寫好詩,不能只在尋章摘句、技巧和形式上下功夫,真正重要的關竅不在這些上面,關鍵在于經歷、情感、意境等“詩外”之處。
白居易寫詩可以讓老婆婆都能聽懂,這說的就是一個真情實感,打動人心。
企業管理也是同樣的道理。
看現在最牛的幾位企業家,哪一個是看了多少管理書籍、上了多少管理課程才把企業做成功的?
理論來自實踐,課程上的東西大都是過時的殘骸,對于企業的未來沒有太高的價值。
那么,管理者如何提升管理水平?
也是要向“詩外”下功夫,國內的老板愛追捧一些所謂的管理大師和知名的管理專著,但國外的企業家則愛好讀一些人文、歷史和哲學類的書籍。
而任正非也表示過自己不看純管理類的書籍,而偏好看一些歷史、哲學等人文類的書籍。
在2018年下半年的華為公共關系業務部門的講話中,任正非就特意要求他們“要加強哲學、歷史、社會學……的學習”
“文明發展的歷史能幫我們找到解決世界問題的鑰匙?!?,任正非指出,在公共關系綱要中,哲學、歷史、社會學和心理學等都需要放進來,這些人類文明的結晶,會帶著我們找到解決世界問題的鑰匙。
從今天看昨天,容易找到軌跡,而當事人就迷,想不清楚。
實際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一直都在重復,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話是這么說,可歷史證明,我們唯一從歷史當中取得的教訓就是確認了我們重復的錯誤。
企業的本質,管理的本質,歸根結底還是人在起作用,而人性這個東西從古至今都沒有怎么變化過,無非是自私、虛榮和權力等欲望的滿足。
這些人性深層次的內涵,也是可以看幾本管理書籍可以看明白的嗎?
要知道,所有的管理大師、真正的企業家都必然會是一個洞察人性的大師。
現如今有很多企業在追捧華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學,但實際上呢,用華為人的說法,他們沒有一家學得會的。
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是學會了讓員工去像華為人一樣奮斗,但從來不去學如何讓員工不像華為一樣不叫奮斗者吃虧。
這種學法,連皮毛也學不到的呀。
任正非說,“水和空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東西,因此人們常常贊美水性、輕風。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樣是溫柔的東西,火箭是空氣推動的,火箭燃燒后的高速氣體,通過一個叫拉法爾噴管的小孔,擴散出來的氣流,產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類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樣的水,一旦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就可以用于切割鋼板??梢娏Τ鲆豢?,其威力之大。十五萬人的能量如果在一個單孔里去努力,大家的利益都在這個單孔里去獲取。如果華為能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個倒下的就不會是華為。”
溫柔如輕風,至善若清水,任正非是從哲學的層面看企業管理,世界上最輕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就是水和空氣,但正是輕風和清水產生了巨大的能量。
如果是十幾萬人的能量像水一樣集中到一點呢?誰又會像任正非一樣站在這個角度去看企業管理?
“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斗,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
大舍之后,才有大得,任正非在華為創立之初就建立了員工持股制度,通過和員工一起分擔責任,一起分享利益,任正非“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將他們的才智粘合起來。”
然后才有了華為的強大。
如果沒有足夠的閱歷、慧根和悟性,任正非又怎么想到去這么做?任正非說這些道理、做法,是憑自己過去的人生挫折才感悟到的。
任正非也不是一開始就明白“開放、妥協、灰度”的。
“我看過云南的盤山道,那么艱險,一百多年前是怎么確定路線,怎么修筑的,為筑路人的智慧與辛苦佩服;我看過薄薄的絲綢衣服,以及為上面栩栩如生的花紋是怎么織出來的,而折服,織女們怎么這么巧奪天工?天?。〔粌H萬里長城、河邊的纖夫、奔馳的高鐵……我深刻地體會到,組織的力量、眾人的力量,才是力大無窮的?!?
可見功夫確實是在詩外。
對同一個事件,中、西方媒體報道的方向、觀點及引用事實與數據都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經常學習西方文章,我們才能理解這種差異,拉近東、西方思維上的距離,把信息溝通好,把問題處理好。
所以任正非對公共關系部門的同事強調,要多去看西方的紀實片、講座之類的視頻,多看看西方有代表性的節目、演講、辯論等,以“洞察西方最新的思想發展、思辨要點和社會心理變遷。”
阿里巴巴的馬云也推崇“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你看他在經營管理上駕輕就熟、游刃有余,那是他看管理書看出來的嗎?
如金庸所說的,最高的武功都是在腦子里練的,腦子不開竅,看再多的管理書籍也經營不好企業。
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固定不變的套路。
如果你只會機械的遵循招式、套路,在“術”的層面沉迷下去,那你永遠無法抵達至高的境界。
沒有“道”的領悟,只能是被“術”牽著鼻子走。
就像人性是復雜的,如果你跟著變化走,變化只會越變越多,讓你無所適從。
而“道”沒有什么套路讓你去練習,只能是通過你不斷的去經歷、去感受挫折、去豐富人生體驗,再加上反復的思考,才有可能領悟到你的“道”、心法。
如此,以道御術,無往而不利。是謂“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