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世界上出現了IBM、微軟,其實體現的不僅是技術,體現的是管理。某種意義上看某些公司不比華為差,為什么沒有發展起來,就是沒有融入管理,什么東西都是可以買來的,唯有管理是買不來的。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工程,不是一個哈佛大學的學生就能搞出來的,要靠全體優秀的華為員工才能搞出來。我們公司保持這么大一批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其目的就是要理解、接受、消化先進的管理,要抓好管理,需要先理解管理。
華為公司打翻身仗就是要靠管理,現在我們管理太低下,人員浪費太大,重復勞動太多。如果完全解決管理問題,我們效益翻一番是有希望的。
規模是優勢,規模優勢的基礎是管理。大規模不可能自動地帶來低成本,低成本是管理產生的,盲目的規模化是不正確的,規模化以后沒有良好的管理,同樣也不能出現低成本。
華為曾經是一個“英雄”創造歷史的小公司,正逐漸演變為一個職業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別是淡化領導者、創業者們個人的色彩,是實現職業化管理的必然之路。只有管理職業化、流程化才能真正提高一個大公司的運作效率,降低管理內耗。
要扎實建設好一個科學管理的大平臺
我們與愛立信等大公司比什么?比效率,比成本,看誰能多活一口氣。
互聯網不斷地往新的領域走,帶來了技術的透明、管理的進步,加快了各公司之間差距的縮短。因此, 未來的競爭是管理的競爭,我們要在管理上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在互聯網時代,技術進步比較容易,而管理進步比較難,難就難在管理的變革,觸及的都是人的利益。因此企業間的競爭,說穿了是管理競爭。如果對方是持續不斷地管理進步,而我們不改進的話,就必定衰亡了。
我們要想在競爭中保持活力,就要在管理上改進,首先要去除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在監控有效的情況下,縮短流程,減少審批環節;要嚴格地確定流程責任制,充分調動中下層承擔責任,在職權范圍內正確及時決策;把不能承擔責任、不敢承擔責任的干部,調整到操作崗位上去;把明哲保身或技能不足的干部從管理崗位上換下來;要去除論資排輩,把責任心、能力、品德以及人際溝通能力、團隊組織協調能力等作為選拔干部的導向。
單靠技術壁壘取勝的時代很快就要轉變成為靠管理取勝的時代。如果在我們領先的幾年中,有可能占據了非常大的市場,從而將成本攤薄,并持續把成本也能控制得住,這個市場就可能繼續是我們的。我說的這個成本并非單指產品技術成本。如果我們控制不住市場規模,技術突破別人也是可以很快追上來的。
公司要真真實實走向科學管理,需要很長時間,我們需要扎扎實實建設好一個大平臺。你們是否聽過, 2002年華為快崩潰的時候,我們的主題還是抓管理,外界都嘲笑我們。現在社會大辯論,也說華為在這個時代必死無疑,因為華為沒有創新了,華為的危險就是抓管理。但我認為,無論經濟可以發展多么好,不管高鐵可以多么快,如果沒有管理,豆腐渣是要垮掉的,高鐵是會翻到太平洋的。
擺脫三個依賴,才能科學決策
未來華為戰勝對手的關鍵因素不是技術、資金、人才,而是管理和服務。管理就是要把框架搭起來,從宏觀管理走向微觀管理。服務就是加強整個隊伍的服務意識建設。
我們要逐步擺脫對資金的依賴、對技術的依賴、對人才的依賴,使企業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建立起比較合理的管理機制。當我們還依賴于資金、技術和人才時,我們的思想是受束縛的,我們的價值評價與價值分配體系還存在某種程度的扭曲。只有擺脫三個依賴,才能科學決策。我們起草基本法,就是要建構一個平臺,構筑一個框架,使資金、技術、人才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我們企業核心價值觀所確定的我們企業內在的組織流,經過不斷自我優化,一旦能夠自圓其說之后,即使現在的領導人不在了,這個組織流也不會終結,仍將如長江長流不息。新的企業繼承人,勢將順應、繼承和管理這個組織流,使之永遠長流下去,我們的華為公司怎么會垮掉呢?我堅信華為紅旗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