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管理也是一門技術,是可以教、可以學的技術,其基礎是知識和經驗。一個領導如果沒有真正的技術基礎就無法工作,任何一個組織的正常運行都不能脫離這樣的技術基礎。
真正的領導并不就此滿足,他們還要走出幾小步,而且是重要的步子。他們對某些東西掌握得特別好,這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他們知道或感覺到,自己作為也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也只有很少的手段來指揮別人,因此他們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堅持抓住良好管理的關鍵問題。
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行動中學習到那些指導原則和規則,以這些原則為指導,并加以運用。
01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任務上
真正的領導不以個人需求為出發點,領導人物的關鍵問題不是考慮:我要做什么?什么東西適合我做?他們要考慮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為大家做什么?
直接的“回報”對他們來說幾乎無關緊要。他們不關注回報,根本不在乎金錢的回報。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做應該做的事。
這種責任感甚至讓他們癡迷,達到對其他一切事物可以不顧。工作始終是他們的推動力,而不是個人的獲取?;蛘邠Q句話說,他們最迫切需求的是他們的任務。不少人在完成職責中把自己的獲取放到了腦后,做出個人犧牲或者不拿報酬,常常讓周圍的人無法理解。
他們對普通的激勵不感興趣,對經常性的語言激勵更是不感興趣。他們的積極性和動力來自任務和與任務相關的成果。他們為事業而工作,良好地完成一件任務對他們來說已經帶來了足夠的滿足,往往甚至是最大的滿足。
02 強迫自己去傾聽
這里特別要提出“強迫”自己,因為誰都不容易做到。
大多數領導沒有耐心,因為他們知道,速度在起著什么作用,他們太相信自己做得對。然而真正的領導知道,從別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多么重要,特別是從本單位基層來的信息。
他們一再加強意志和自律去傾聽別人,并非僅僅因為知道,如果不這樣做會失去企業的信譽。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長時間地傾聽,他們通常時間很少,但是在傾聽中讓別人明顯地看出,他們是在十分專注地聽。
03 不用托辭和借口
真正的領導對結果感興趣,倘若結果沒有出現,他們不找漏洞百出的借口,這里可以發現歷史人物失敗的原因。一旦有領導開始用了托辭和借口,或者尋找替罪羊,那么他的領導位置就開始受到損害了。
這種伎倆在短時間里可能奏效,但是卻埋下了失敗的種子,本人的信譽和別人的信任都受到了損害。在一定的情況下可能維持較長的時間,直到最后大范圍出現失敗的跡象,其實領導的這種做法一開始就讓人感到虛假和不誠實。其他方式的策略可能被容忍或者甚至被認為特別智慧和聰明,但不是找托辭和借口。
04 相對于工作任務,承認自己的渺小
這個觀點是相對于工作任務而言,不是相對于和其他人的對比,這點很重要,因為這里常常引起誤解。領導人都很清楚自己的重要性,也想要讓別人感受到這一點。
領導人物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程度的個人崇拜,而且往往是違心地被周圍人捧起來的,但他們還是把工作看得比自己更加重要,這是唯一的做法。領導在自己獨特的位置上要對情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領導把工作任務看得最重要,但是他們不把自己等同于工作任務,工作任務與領導人自身是兩回事,這也是歷史上許多領導人失敗的因素。一旦擺出“我就是國家”的態度,可能這個人雖然開始了一段特別輝煌的階段,但是通常也就是他的領導生涯走向沒落的開始。
更重要的是,相對于工作任務承認自己個人的微不足道,可以讓真正的領導人物在關鍵時刻有勇氣和膽量做出正確的抉擇,在疑慮中他們可以為了任務的完成不顧自己的前途,在必要時可以為了事業而犧牲自己的前途。
這是贏得別人尊重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是讓人信服的力量來源。讓他周圍的人看到,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為了事業,而且在多大的程度接受了個人的損失。一個人幾乎沒有比自己的前程更大的東西可以舍棄了,如果他這么做了,那么對別人來說是一個難以忽視的信號,說的就是他所想的,他證明了表里如一。
05 不怕能人
這里指的能人包括下級和上級兩方面的人。真正的領導知道,只有最好的人才才能完成企業的重要任務,所以他們盡力吸引最好的人才,提拔他們、重用他們。真正的領導將可能嚴厲地,有時候甚至殘酷地對待有損他們權威的企圖,但領導不會出于害怕自己的權威而排擠這些能人。
把一些無能的人、唯唯諾諾的人聚集到一起,是軟弱無能的領導所為,通常很早就顯露了出來。真正能干的領導很反感那些唯唯諾諾的人。他們要聽誠實的意見和有爭議的意見,但遇到時也完全可能出現惱怒和粗暴的態度。重要的是,這些人把別人的觀點和批評看作寶貴的信息。
這并不是說領導樂意聽到不舒服的批評。正常情況下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不喜歡被批評,所以一個領導可能對待批評會做出惱怒的反應。而差的領導則會對批評置之不理,而且通常還要壓制批評。真正的好領導無論做出什么情感上的反應,總是能理解批評意見,但并不意味著他一律接受批評。
關于作者:弗雷德蒙德·馬利克 (Fredmund Malik),歐洲管理泰斗之一,歐洲著名的管理大師和管理教育家。
上一篇:創業不要盲目跟隨潮流
下一篇:與用戶構建品牌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