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出現在美的,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和余承東代表雙方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智慧家居領域達成“全方位戰略合作關系”。
合作的核心是美的全線智能家電和華為手機實現互通,美的M-Smart系統和華為HiLink平臺直接打通。雙方還會在云端實現數據互通與共享,挖掘智能家居大數據應用,并在物聯網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安全領域聯合研發,實現更大的協同效應。
更直觀的是雙方還會在品牌互動和營銷上高度同步,比如華為官方旗艦店和美的線下體驗店聯合展示智能家居。
2016年美的智能家電的目標是3000萬臺,再加上華為手機1億部的全球出貨量,雙方聯手會對智能家居市場產生多大的拉動作用?
「 賣空調不如賣手機 」
美的自家產品沒一個帶屏幕的,既沒有PC也沒有手機,又沒掌握核心科技,沒法在空調工廠里造手機。要做智能家居,結盟是唯一的選擇。
綁定手機,讓一切智能設備成為手機的外設,是目前看來最有可能實現的途徑,所以格力掌門人董明珠才會力排眾議進入手機市場。
雖然美的和其他廠商都在努力把屏幕安到冰箱上、空調上、微波爐上……但是,然并卵。電視機60吋的屏幕都爭不過手機,其他家電更沒戲。
手機具備信息屬性,而其他家電只有物理屬性。把手機理解為遙控器就太小看它了,因為它的信息屬性,手機可以分析數據、收集和分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種種可能。其中電商是最容易實現的,而社交是想象空間最大的。
唯一具備信息屬性,可以和手機對抗的是彩電,所以樂視可以從彩電出發越玩越High,不信你讓賈躍亭做空調試試?照樣死在董明珠手下。包括美的在內,不管以冰箱為中心做社群還是以烤箱為中心,都是白費勁。誰會用冰箱發朋友圈?
方洪波其實早就想明白了。
他之前說得很明白,硬件廠商包括家電企業在內,很難有機會做成平臺,能成為平臺的只有蘋果、谷歌這樣的公司(未來也可能出現比他們更牛的)。他都沒提BAT,當然更沒提小米。
「 當小米已成往事 」
小米大概是方洪波這幾年唯一一次失手。
2014年12月方洪波和雷軍牽手,小米花12.66億元持股美的1.29%。當時小米風頭正勁,雷軍的”風口論“刷爆了整個互聯網圈,連方洪波都說:”我們希望是那只豬。“
那時美的估值才1266億,現在市值都1600億了,雷軍這筆投資兩年時間增值超30%,賺翻了。
沒想到泡沫破得這么快。小米估值在2015年達到頂峰之后神話破滅,出貨下跌、銷售未達預期,450億估值迅速蒸發。方洪波當初投小米的那筆錢現在不知道還剩多少。
賺不賺錢是小事,關鍵是小米根本沒和美的形成合力,除了一款i青春空調就再沒下文,雙方在智能家居上也是各玩各的。2016年小米為保住手機銷量自顧不暇,哪來的精力應付方洪波?
同樣的問題會不會在華為身上重演?
現在WIFI模塊十幾塊錢就能買一個,無論在技術上還是成本上,家電上網早就沒有任何障礙。2015年美的能上網的智能家電出貨500萬臺,2016年的目標是3000萬臺,以美的的執行力3000萬不是問題,不過落地之后的用戶體驗如何?能拿到多少有價值的數據?非常考驗雙方的協同能力。
美的Msmart和海爾一樣走大而全路線,看似覆蓋了每一個使用場景,其實每個都不是剛需。反而是和電商平臺、物流系統對接的數據更有現實意義,畢竟這些是實實在在產生銷售額的,未來要實現波哥說的“去掉中間層”,所有信息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 華為能給美的賦能嗎? 」
除了產品和技術層面的合作,技術派華為還會給美的帶來哪些改變?
美的已經是中國家電企業里最舍得砸錢研發的。財報顯示,美的2015年研發費用52.6億,占營收比例的3.8%,占凈利潤的41%。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美的作為家電企業的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一。
但是和華為比還是有很大差距。2015年華為的研發費用是596億元,占營收的15%,在中國企業中排名第一。根據IDC數據,從出貨量來看,華為已經坐穩全球第三的位置,市場占有率7.4%,領先小米2.5個百分點。
美的這幾年一直在大力推動研發投入,用方洪波的話說,就是要“厚積薄發”。和雷軍的高調相比,閉門搞研發,悶聲大發財的華為顯然更對方洪波胃口。
在智能家居上還沒有一家企業占據先發優勢,包括蘋果和谷歌。和華為在一起的美的會走得更遠嗎?
下一篇:史上最強的植入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