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往往忽略一個問題:你現在所做的用戶服務,可能只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忠誠,而非品牌忠誠。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有區別嗎?用戶買我的產品不就好了。
這兩者區別可大了,產品忠誠指因為選擇少或者用戶使用習慣而被動地選擇你的產品。比如我們之所以使用中國移動,是因為出于需求,選擇的范圍有限不得已為之。
而品牌忠誠,是指用戶由于對品牌的認知和信任主動選擇你的產品。比如蘋果、華為,用戶不僅關注他們的產品,連他們的新聞、廣告也關注。
說到這,不妨審視一下自己的企業,用戶是沖著你的品牌來買產品的嗎?可能有很多并不是。那么要想從產品忠誠跨越到品牌忠誠,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創造消費的動機,滿足用戶變化的需求。
有時候,專業性可能會使我們離用戶思維越來越遠。所以更多時候,要把自己當成用戶,變成“小白”去使用自己的產品,才能了解到用戶的真實訴求,捕捉到他們的內心需求。
然后為他們創造消費的動機。比如,香飄飄最早是主打“冬季暖飲”,但后來香飄飄又發現一個動機,隨著生活節奏變快,比起喝一杯暖飲,更想舒緩壓力,于是它開始主打“小困小餓,喝點香飄飄”,再度激活了市場。
你看,站在用戶的角度,才能挖掘他們的需求,創造新的動機滿足他們。
第二,超越用戶,幫用戶做加法,替產品做簡化。
所謂超越用戶,就是比用戶更懂用戶。
在營銷上,要幫用戶做加法。丹?艾瑞里教授就做過這么個試驗,讓一組學生在“59美元訂閱電子版刊物”和“125美元訂閱電子版+印刷版套餐”之間做選擇。
之后又加了個“125美元訂閱印刷版”,這看上去似乎毫無意義,因為這跟訂閱套餐的錢一樣多,傻子才會去訂印刷版。
但是結果卻顯示,多加了一項無意義的選擇,套餐訂閱量多了一倍多。
在塑造產品時,要盡量簡化。比如我們一提起小米,就會覺得人家的性價比高,一想到加多寶,就是清熱降火。
因為這些企業在塑造產品時,把其中的一項功能強化了,對于用戶來說,更有記憶點,對于品牌的關注也會增多。
第三,塑造用戶,幫用戶打造正面形象。
要知道,用戶買產品不只是為了需求,還有可能為了表達自己的立場。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單輪平衡車、智能代步車,可能最初是為懶人而造,但是如果主打環保輕便,那么用戶在購買時,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表示:“我是因為環保而買,而不是因為懶”。
這樣一來,產品等于幫用戶打造正面形象,用戶更樂于接受。 以上所說的三方面,就是讓產品拉近用戶和品牌的距離。當然,一切基于企業對用戶的了解,只有足夠懂用戶,用戶才有可能依賴產品,進而信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