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輕點鼠標后,機器與機器之間似乎達成一種“默契”,從焊接到最后打包運輸,每道工序之間形成完美銜接。是的,你沒有看錯,以上這一幕正頻繁出現在一家工廠中,這家企業率先達到了智能制造的現實版,這家企業就是海信。
海信的智能工廠
走進海信黃島基地的彩電生產車間:穿梭往來的智能自動配送小車替代了長度近800米的跨樓宇、長距離人工配送,將近200人從配送中解放。而在關鍵的液晶面板卡合工序,一臺6軸工業機器人吸住大尺寸液晶面板,經工業相機輔助定位,輕巧地放置到背光模組上,精度高達0.02毫米。
這個視頻在上周刷爆了網絡,總點擊量超百萬的同時,引來無數點贊,網民們顯然被視頻中工廠自動化生產的壯觀場面震撼到了。
其實不僅僅是場面震撼,自動化生產給企業也帶來了“福利”:以往對工人依賴的生產線,自智能制造實施以來,海信人均制造效率每年提升超過30%。筆者獲取的數字顯示,在生產場地沒有增加和工人數量下降的情況下,海信電視機產量由2011年的800萬臺增長到2014年的1110萬臺,增長39%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智能制造,海信集團極為看重。其董事長周厚健曾表示,制造業目前是、并且到2025年仍將是我國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支撐海信“智能化”背后,是最近火熱的“工業4.0”大勢。“工業4.0”是德國率先提出的概念,“中國制造2025”則是中國版的“工業4.0”。
今年6月,工信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海信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智能工廠參考模型標準研究”榜上有名,其對智能制造項目的研究探索獲得認可。
來自海信的觀點認為,沒有制造業的轉型,國家和企業的轉型就缺乏根基,“沒有制造業,就沒有海信。海信的今后,仍然會以制造業為重心。”在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東看來,“機器換人”和工廠智能化,是推動傳統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重要一環。
海信引領智能化升級大潮
自2007年引進車間沖孔機器人后,海信每年投入2億~3億元打造“智能工廠”,今年底將達到上千臺機器人的使用規模,不僅在國內首屈一指,在國際上也是領先地位。
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走上“智能生產”的道路。一項對中國企業的調查顯示,85%的企業未來一年內有意向引入工業機器人、3D打印機等智能制造設備,22%的企業未來一年智能制造設備的投入占總預算的20%以上。
“機器換人”后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用工緊張的局面,尤其在長三角、珠三角,每到春節前后是“用工荒”的高峰期。“機器換人”后大大減少了企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
不過,在“機器代替人工”的智能化升級大潮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會否造成就業難題?
國外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近幾十年來,機器人的使用提高了17個國家的產能,使用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就業下降幅度卻未必最大。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 2008年,德國的機器人總量增加了約2.3萬臺,同期的失業率從4%下降到1.8%;巴西的機器人總量增長約2000臺,失業率從9%降至7%。
“機器人產量的增長不會造成大量失業,相反,更多的就業機會被創造出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于海斌曾表示。
對此,一位轉型中的企業人士則認為,不是簡單的誰替代誰的問題,追求的是一種人與機器之間的有機互動與平衡。自從“機器換人”后,他所在企業的員工結構,從原來的一線產業工人占主要比重的金字塔形,越來越多的向中間技術工人倒梯形轉變。
與此同時,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不但能夠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智能工廠運行的背后就需要龐大的科研和管理隊伍。
【結束語】
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看來,制造是我國更具競爭力的產業,也是中國經濟增長關鍵的動力來源,發展提升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