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廣告,一定程度上,品牌借助廣告得到了推廣,但是消費者一天要看的廣告太多,因而要做到讓消費者能夠自動過濾其他廣告只被你吸引,你一定要有一個品牌記憶點。
一:正確看待廣告的作用
有這樣一種現象:隨著人們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升,大眾在收看廣告時,并不會完全相信關于產品的所有信息,而是除了廣告之外,還要聽取朋友、同事以及家人等多方面因素意見。這說明什么呢?顯而易見,廣告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等同于品牌推廣了。
廣告雖然不能等同于品牌推廣,但廣告仍是品牌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品牌不斷涌入市場,傳統的廣告商會認為只要廣告投放的多,隨著消費者接觸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記住品牌,但實際上消費者的心里會覺得:“我應該沖個會員,或者換頻道的。”不過話說回來,廣告作為宣傳新事物和新創意的載體,依然承載著提高口碑的重任。
舉個例子:你經常在電視上看到腦白金的廣告,今年過節不收禮啊,收禮只收腦白金...不可否認的是,這樣大規模的廣告投放,本身也是對自身品牌的推廣。
廣告控制著產品所要傳達的信息,品牌推廣則通過二次加工使得信息經過過濾篩選后引發大眾興趣,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切忌將廣告和品牌推廣畫上等號。
二:巧用忠誠營銷
忠誠營銷(loyal marketing) 是企業發展忠誠顧客的策劃過程。企業的忠誠顧客越多,公司的收入越多,發展忠誠顧客的獲利率也往往高于公司的其他業務活動。為了追求忠誠度,有些企業會采用“購買”的方式。
比如許多企業采取會員制度、積分獎勵、網絡建設、客戶通訊、增值服務等無數個忠誠計劃,但往往是被倉促地建立,由于成本和執行等方面的原因,又被倉促地擱置。當顧客無論去哪里消費都會得到一張名為“ VIP ”的折扣卡時,當企業花大價錢“贏得了”一大批不活躍的“死會員”時,單純以消費折扣為手段的積分計劃已經不能為企業帶來真正有價值的忠誠顧客,而這種購買來的忠誠度往往是一種負債。
所以說,忠誠度不是用來“購買的”,而是“贏得的”。比如房地產行業的龍頭萬科集團,他將忠誠計劃與營銷戰略、物流管理等有效的結合起來,從而獲得集團品牌的美譽度。比如參加展銷會時,萬科并不急于項目銷售信息的宣傳,而是以展示自身形象為主,此后消費者一旦想買房,都不不自覺的想起萬科的房子真的好,這個時候,萬科就已經“贏得”了消費者的忠誠度。
三:公關宣傳不能丟
一個企業獲得美譽度之后,就要靠公關來管理品牌的聲譽。所以品牌的公關宣傳也是一個能否創造記憶點的有效環節,通常現在企業常用講故事的形式來進行公關,故事是不是要真實呢?答案自然是可以真,但得有度。
GoPro 相機公司的公關宣傳是建立了一個平臺,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分享、交流”高清特技和冒險視頻,通過這些高度刺激的冒險、精彩的故事,這種公關宣傳使得自己在相機中脫穎而出。
公關有時候除了保持已有的美譽度之外,一些公司為了增加曝光度,還會選擇負面消息來進行公關宣傳。畢竟“臭名遠揚”總比“默默無聞”強吧,更何況“臭名”是可以“逆風翻盤”的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楊天真控評,把張雨綺塑造成了一個敢愛敢恨的大女人形象。
四:辯證看待名人效應
企業為了增加消費者的記憶點,常常會利用名人效應,但你有沒有發現,一旦名人代言了這個商品,很有可能這個產品并不如所說那般好,這時名人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度反而會降低。另一種情況就是名人直接當品牌創立者,這兩種方式是有區別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由名人創立品牌不等同于名人“認可”品牌。
名人“認可”品牌指的是他會選擇鞋子、衣服、首飾、包包等佩戴來進行品牌推廣宣傳,這也是所謂的“帶貨”能力;而名人創立者更多的是對于品牌理念的一種闡述,近年來品牌的市場份額呈增長趨勢,初創的名人品牌大可不必擔心,眼下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社交能力有效的進行推廣,將名人與推廣做穩定的鏈接,而不僅僅是限于旋鈕。
五:必要時采取“非整合化”營銷
縱觀如今的銷售趨勢,你心里肯定有個疑問:“市場營銷體系這么復雜,我們是不是應該盡快實現整合營銷傳播的‘非整合化’?“
確實,為了應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品牌為了提高傳播效率,開始轉向品牌推廣人和 和社區推廣,因為如果不改變陳舊的思想,勢必會被瞬息萬變的市場淘汰,而拆分面臨的風險較高,進行拆分時務必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能單單只是將消費者看為消費者,更多的是要把他們當成是我們的”朋友“。另外,我們需要拆分整合營銷傳播,并對打散的各部分重新評估,那就一定要弄清楚要整合要拆分的都是哪幾部分,作用如何,其次,我們要重新看待品牌營銷“學院派”思想與消費者體驗的關系。
最后,小編想告訴大家,想要品牌有記憶點,品牌態度以及其傳達的價值觀是否與大眾“共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做到”共情“,擁有絕對忠誠的消費者對品牌來說可以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而這樣的品牌也是更值得追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