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們要直面自己過去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踩過的坑,通過對失敗的回望,來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創業這件事。
諸多坑中,人是關鍵的因素,找人與看人都需要深刻認知什么樣的人適合于自己。
一家創業或轉型的公司,不可能百分之百靠HR招到合適的人,而且HR不可能認知的那么到位、清晰。尤其是公司快速發展的時候更需要找人,因為不停地有人會跟你說:你一定要找到最牛的人,于是陷入了一直在找人的坑,這其中的一個大坑就叫做:迷信那些華麗的背景。
很多創業者都深知能人的價值,一心求賢,然而找來的人確經常的感覺不適合,這是因為只看到人前光鮮、華麗背景的一面,舉個例子,每個領域的優秀企業都有能人,我們本能的挖過來卻發現不適合,這當中的坑是什么呢?那些擁有華麗背景的人不一定真的滿足你公司發展的需求。有可能在他進入公司以后你才發現他不適合,幸運的話大概會在三四個周的時候發現,不幸的話則需要兩三個月。對于一家創業公司來說,兩三個月的時間發現一個核心成員不合適,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
你在不停努力去招到這些背景超華麗的人才,但是他來到你們公司也不一定真的適合。要知道,我們挖到的人原在職的這些公司都是好公司,但好公司也分兩種:第一種就是這家公司體系非常的好,只要一個螺絲釘放上去就不會做錯事;第二種是文化好,是靠文化深深的植入到這個人身上,他在這個過程中愿意跟你一起往前跑的。
很多人喜歡空降兵,深信挖來主義,當把人以空降兵的形式插入到團隊中,矛盾重重,管理者以自身可以對之加以有效控制而任用后,就忘記了挖來的初衷了,做事離不開人,人的能力也不僅僅是業務能力,還包括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人際關系等等很多方面,片面的以專業能力放大一個人的作用不利于整個團隊的有效協作。
文章中關于找人的坑的理解與做法是:
好公司不一定有好的人,壞的公司一定沒有好的人,我們就本著這個節奏在看待這些背景和簡歷超級華麗的人。在面試的時候需要花更長的時間跟他溝通,可能不光要問你做了什么事情,甚至要問你們公司做了什么事情。
我對其總結的解讀是:
應當發現并認知原來公司的好壞跟挖來的人的好用程度,關聯度不大,也就是說不能被這些人的光鮮華麗的經歷所迷惑,應該深刻認知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在與之溝通時應辨別其能力與所需崗位的匹配度,尤其重要的崗位,應當全面的評價其能力,除了業務水平之外還要把其人對所雇傭崗位工作的理解做分析,并從人性各方面進行考量,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招一個崗位,而是招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前進的事業合作伙伴。
慎重的擇人是一項很累心的事,但做好了將大大減少一直找人的惡性循環,也相應減少了時刻缺人的焦慮。
找方向,定戰略時容易陷入的坑是廣撒網而毫無頭緒,特別是面臨很多可行性選擇時,首先我認為要先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在諸多選項中哪一種更直擊人心,最具備實操價值。
很多時候尤其是多岔口時,我們往往猶豫不前,或者想都走走試試,然而在機遇面前,時間是最寶貴的,沒有那么多時間讓我們去試錯,因此不能彷徨,只有摸著石頭過河,不要邊走邊選擇,劍走偏鋒還是中正,取決于你的初心,哪一項與你的初心最貼切,就去抓緊實調和實施。
很多企業險得最深的,那就是到處入會,談合作,而其中沒用的交流和沒用的合作真的很多。
然而整個公司甚至是你,為這樣的沒價值合作付出了什么?大概付出了團隊的幾個人,幾天的時間,寫文案做東西,其實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們不能浪費的寶貴財富,也是屬于額外不必要的隱形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
這里面牽扯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提前辨別這些無用的交流與合作,我們常常認為不交流怎么可能提前辨別呢?不合作怎么知道沒價值呢?事實上我認為可以,成立一個小組,專門調研,其作用是針對性的給決策者提供分析數據,用的好的話可以提升整個公司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有價值顯現。
當然這里的價值顯現,并非專指的錢,利潤。
關于牛人,坑的啟示:不要過于相信外部所謂的牛人、專家和專業廠家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會有很多困惑,你會覺得那個解決的方案在外邊而不在房間里,你可能會去找比你更大的企業請教,或者去請一些顧問和專家。有時我們為了各種目的,花了很多的錢請了一個行業里非常非常牛的人,給我們做大量的訓練,可是之后怎樣的呢?效果很差,為什么?
牛人容易發現問題,也容易給出思路和方法,但不一定解決問題,我們要借鑒牛人的思考方式和其經驗,以便快速的診斷問題,如同朱月怡所說,更牛的人可以幫我們來做糾偏,如果你做了錯的事情,他們會第一時間發現你做錯了,但是方向,是真的需要團隊在一起認認真真找的。
到今天為止我們每個人都在升級,我們都在向更牛的人學習。然而需要每個人認知的是:不要期待那些解法是來自于題外的,最終的解法只有交由自己的團隊去找尋。
關于朋友,坑的啟示:抓住自己想做的本質,警惕看似善意的建議
誰的身邊都有朋友,而朋友的出發點或是為你好,但就是這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可能會讓你顧慮重重,因此必須清晰的認知你的需要和滿足哪些客戶的需要,朋友不一定是客戶,更不一定同你的共事人一樣能看清楚本質,所以跟朋友之間,談工作未必起到好作用,他或她也未必是你忠實的客戶群體,深掘需求靠得只能是自己及自己的團隊。
她的總結我覺得很好,只字未改。
創業本來就是一個挖坑埋坑的過程,請大家享受,請大家不停地增加格局,增加你的執行力,既可以看到新鮮的事情又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質,祝大家爬坑愉快。
上一篇:差等生為何容易創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