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 發表時間:2019/6/27 10:08:54??作者:sunyut??
移動 發表時間:2019/6/27 10:08:54??作者:sunyut??
微信小程序自誕生以來,盡管期間幾經調整,能力迭出,但其“發現”主入口幾乎沒有進行過重大調整。讓人“心動”的唯一一次調整,還要追溯到3月底微信7.0.4安卓內測版上線的小程序主頁面變動。
而近日,有用戶反饋,微信小程序主頁面又發生了新變動!點擊“發現-小程序”,部分用戶可以看到“大家在用”的小程序展示頁面,而在此之前,它是以“大家都在用”這一欄目出現,向大家展示好友使用過的小程序。
基于社交關系鏈進行內容或服務分發,這是微信的強項,也是微信目前頻頻發力的重點。那么“大家在用”這一新能力,在微信小程序分發上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推力,又會給商家帶來怎樣不同的機遇?下面一起來看看
“大家在用”
“大家在用”最初出現在微信7.0.4的安卓內測版中,在這一功能頁面中,每個小程序上方會顯示“x個朋友看過”、“x個朋友逛過”、“x個朋友用過”的字樣,甚至部分標簽可以細化到“x位朋友早上看過”等。可以看出,“大家在用”的設計初衷,就是基于社交關系鏈對小程序的內容及服務進行推薦。
根據推薦內容/服務類型的不同,“大家在用”的推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推薦較多微信好友使用過的小程序,另一種則是推薦較多微信好友瀏覽過的小程序頁面。
另外,根據用戶標簽的不同,“大家在用”可以分為社交圈推薦和興趣圈推薦兩種。前者推薦“較多好友使用的小程序”,后者則推薦“關注/喜歡某一細分領域的用戶使用過的小程序”。
但不管哪種推薦邏輯,“大家用過”的目的其實很純粹,就是希望通過搭建一個小程序平臺,讓更多實用、有趣的小程序能夠通過社交關系鏈被用戶發現(這么說的話,以后是不是很難見到小程序直接分享到朋友圈的情況了);同時,由于小程序中的商品及服務頁會直接推薦展示其中,也可以幫助商家實現更直接的銷售轉化。
如此看來,“大家在用”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商家快速觸達用戶,并且高效轉化用戶的“大殺器”。
將社交行為引發的
“價值流動”具象化
回頭看“大家在用”的推薦邏輯,或許有人說,這不就是一種社交推薦,與“好友分享小程序”背后的推薦邏輯并無太大差異,但其實并不盡然。
“好友分享小程序”所聚焦的,依然是“小程序的價值交換”。但人的行為,尤其是社交行為所引發的“價值流動”,已經大大超出“小程序分享”所能涵蓋的范疇。簡單說,瀏覽、點贊,購買,分享,這些碎片化行為背后,都有價值交換、流動的痕跡,而這些都應該納入小程序的價值構成體系,也都應該被用戶看到。
于是,“大家在用”應運而生,它將微信用戶社交行為引發的“價值流動”,具象為“x個朋友看過”、“x個朋友逛過”、“x個朋友早上看過”等“價值標簽”。通過這些“價值標簽”,用戶就可以在紛繁的小程序當中,更加便捷高效地選擇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商品/服務,“用戶-優質小程序”的篩選成本無疑能夠得到極大的降低。
不過“價值標簽”的運用,并非“大家在用”首創。比如在小游戲領域,微信很早就推出了“好友在玩”;內容資訊方面,“看一看”也在今年更新了“朋友在看”功能;另外電商購物方面,“好物圈”也于今年5月份低調上線了“大家買過” ...... 微信生態內這套覆蓋吃喝玩樂的“社交價值推薦體系”呼之欲出。
微信向左,其他平臺向右
相比其他小程序平臺采用清一色的中心化推薦模式,微信小程序的“社交價值推薦體系”可謂是行業內的一股清流。
前者屬于“小程序應用商店”,可以砸大錢買量上榜;而后者屬于“用戶民主投票”,不論背景資源,只要小程序“有料有民心”就可以突圍。對于大品牌大企業,可以借助前者幫助企業實現進一步曝光,但對于“一筆錢很難掰開兩半用”的中小商家,微信小程序的“社交價值推薦體系”可能會更加友好。
兩種小程序生態并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是平臺的屬性及發展戰略,決定了平臺在小程序流量策略上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那么于商家而言,當下的任務無疑就是結合自己手握的資源籌碼,找到與自己現階段發展目標更匹配的平臺。微信向左,其他平臺向右。而你們,又會選擇走向何方?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xcxsu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