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經常說,這個文案好扎心,那個文案好走心,真的是一個刷屏級的案例。其實真正的文案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能為品牌帶來真金白銀!
本文來自公眾號:一品內容官(ID:content-officer)
經常有人轉發文章,說月薪三千和三萬的文案,區別在哪里。
我覺得區別并不在于誰的學歷高,誰讀的書多,誰寫的辭藻深奧,而是看你有沒有用心地去對待和打磨這項技藝,如果能多了解一些營銷、廣告和心理學等,再加上歷練,也許你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文案。
但很有可能是,這些刷屏的流量都是品牌方砸錢買來的,而不是文案的功勞;真正的文案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能為品牌帶來真金白銀,月薪三萬也不是不可能的。
想要讓自己的文案產生價值,那么就需要有用戶因此掏錢;想讓他們掏錢,就不得不了解他們是如何做決策的,文案應該怎樣去說服。
這就提到了ELM模型(繞了一個大彎終于過來了)。
ELM模型是廣告營銷心理學里面比較經典的一個理論模型,是消費者信息處理中最有影響的理論模型。大概就是說,消費者接受到信息后,有中心路徑、邊緣路徑兩種處理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處理效果。
對于想賣貨的文案來說,這個真的需要了解。因為現在大家面對的商品太多了,信息太龐雜了,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分析,這個時候產品文案往往就是主要的購買決策依據了(感受到責任了嗎)。
好,現在我們直切要點,看看文案如何利用中心路徑、邊緣路徑去讓人買買買。
中心路徑式文案
中心路徑:消費者對產品有著比較高的卷入度,意思就是會花很多的時間,扒拉很多資料,甚至自學成才,用一種比較理智的方式去想它值不值得買。一般動機強、能力高,或者知識水平比較高時,就容易傾向這種方式。
這個時候,他們會有意識地認真查看廣告里的信息,會對廣告上的文案仔細觀察、分析、思考。想想你準備買車時,把4S店給的說明冊都快翻爛了。這時你就需要把各種事實、數據、證據、證書、研究、報告一堆東西融入到文案里。
比如我們看奔馳的廣告,因為它的品牌價值和高品質制造,以及比較昂貴的價格,屬于高卷入的產品,大家買的時候不會去想車展上的模特到底好不好看,而是花很多時間去看與產品屬性有關的一切信息,反復衡量。
所以我們看奔馳的和其它汽車的平面廣告,文案大都是:“電子感應剎車控制系統”、“動態多重支撐電動按摩座椅”、“V10發動機的咆哮”;看投放的視頻廣告文案,多是“轉彎自動感應大燈”,配一個山路十八彎的畫面,或者“延時熄滅,照亮你回家的路”,配一個成功人士下車燈照著回家的畫面。
充分利用文案的優勢,帶有事實、數據、詳盡介紹等客觀理性信息的文案能讓人產生信任感。再比如大家都認為沃爾沃的車更安全,其實哪個車不安全,但沃爾沃很多年來一直用文案創造并占領了大家“安全”的心智。
1927年:帶自動雨刮器的安全擋風玻璃
1944年:整體式車廂,保護事故后的車內乘客
1960年:填充式儀表板
1967年:后座三點式安全帶
1970年:成立業內收個汽車事故調查研究小組
1991年:兒童安全座椅
2003年:發布配備有滾轉保護系統…
看完了這些文案,是不是覺得很安全?以后別人問你,買什么車安全啊推薦一下唄,是不是立馬就跳出了沃爾沃?
其它例子比如純凈水“27層凈化”,蘋果ipod“把1000首歌裝到口袋里”,冰箱能裝進一頭大象等等,都是利用中央路徑的文案去說服,偏向于理智、邏輯、思考、分析等。
邊緣路徑式文案
終于說到第二點了,文章有點長,大家耐心看。
文案利用中央路徑理性說服,是為了將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合理化;但在人的思維里,只有5%是完全有意識的,很多時候人們在3秒內做決定是基于感性的,所以利用邊緣路徑進行感性說服,也很重要。
邊緣路徑:不會特意去看廣告說了什么,也不怎么考慮產品有啥優點缺點,畢竟買瓶兩三塊錢的水,你不會做個調查。這個時候文案文案要盡力發掘產品本身屬性以外的因素,如果能讓別人心情舒暢,就會更容易遵從邊緣路徑的說服。
比如味全的每日C,包裝文案就寫“昨晚沒睡好,你要喝果汁”,“電腦8小時,你要喝果汁”,一度火了一陣,紛紛購買。也沒人關心到底果汁怎樣,反正就覺得有道理、有趣、健康。
再比如可口可樂,那么多年了,大家還是覺得喝它很潮流很年輕,因為它請了很多當紅的年輕“愛豆”,配上滑板鞋和音樂,文案不斷強調“青春” “活 力”“激情”。這種效應讓喝白開水的人也覺得:喝可樂是年輕人才敢干的事。
最后一個例子,Beats的耳機,這些品牌理性訴求比較少,對于品牌文化、當下流行的某種生活方式這種情感訴求就比較多。它們不會說這耳機技術如何,而是告訴你“戴上一個好耳機是什么體驗”,告訴你它們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邊緣路徑的文案,通過把產品和對另一個事物的態度聯系起來,從而涵括了感情因素,往往對應的是情感化、情緒化的“隱性目標”,文案要知道它能帶給消費者什么。
最后,很多時候中央路徑、邊緣路徑兩種文案說服方法,會互為表里、相互補充,共同建立品牌形象。例子可以自己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