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時段,我們根據當時的環境,找到了一個創新的機會。和其他的大公司比,我認為沒有必要比誰的實力,有意義的比較誰有能力抓住機遇。
不管是誰的資源,只有你能整合,那就是你的資源,特別是互聯網時代。我們現在集中全力,抓住互聯網時代的機遇,打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這就要求每個人都直面這個市場,每一個人都具有企業家精神。
我們希望通過與市場結合,倒逼我們的人員提升素質,倒逼我們提升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這也可以叫做“倒逼理論”吧。
為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必須以技術創新為基礎,是必要條件,沒有技術創新,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沒有辦法實現。我們并不以技術創新為中心,而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由用戶需求倒逼。
在互聯網時代,全球所有資源,只要你想用,你都能用得到。原來是國際化,現在是全球化。國際化是以企業自身的資源,在國際上闖蕩出一條路,類如跨國公司;全球化是以全球的資源實現公司在全球的目標。研發,營銷,我都可以把全球的資源拿過來。全球化資源來了之后,按我們的邏輯將其整合起來。目的一個,為了全球化的品牌。我先從國外把品牌塑造起來,我的目標就是國際化品牌。我在國際上得到認可了,國內的消費者也認可了。
互聯網帶來個性化需求,個性化需求帶來營銷碎片化。對于企業來講,不再是定牌而是貼牌,如何知道1000個需求是什么?過去我們發現不了。現在只有用互聯網才能發現。就像《Facebook效應》講的,Facebook會超越谷歌,原因是谷歌是滿足需求,他們是創造需求。Facebook里面有4500萬個社區,每個社區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他們因此形成了關系。是個性化的,或者是相對個性化的。也就是說,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無數個小眾的需求,變成相對大眾的需求。
這個挑戰很大。中國企業原來是賣產品,現在要去賣服務,我們就提出海爾要進行這種轉變。不做制造去做服務了?其實不是,如何抓住個性化需求,滿足個性化需求,這就是賣服務;以我為中心,我生產出來,你要就要,不要我再想別的,這就是賣產品。產品意味著從自我意愿出發給顧客提供產品,服務就是從顧客意愿出發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
全球制造,全球銷售,特別是到發達國家去時要解決一個觀念問題,就是害怕不敢進。美國人說,是因為有了偉大的敵人,才有了偉大的美國。首先要找一個強勁的對手,自己的人一下子刺激起來,就像柳宗元的《敵誡》說的,“敵存滅禍,敵去召過”。找一個最強勁的對手,能把自己的素質提高起來,一下子起點就很高。這個基礎上,再到其他地區去,一定爭第一,可以爭第一。
未來應該更像一個T字,研發與市場連成一條直線,不再拐彎,但制造這一豎應該外包,整合外部資源。未來十年我們發展的方向與戰略是做全球化的品牌,整合全球化資源。我們的優勢就是獲取用戶資源的能力,我可以用用戶資源換取這些資源。
一張紅木條形長桌,一把轉椅,張瑞敏坐在記者對面,V領T恤外隨便套著西裝,手里握著杯紅茶。但沒見記者的這些年,他想的問題、做的事、讀的書一點也不輕松。他一直在思考,在互聯網時代,海爾這樣的曾經的行業領袖,能否繼續領先,中國制造的下一步是什么。
于是,這位年過花甲而老當益壯的中國企業家領袖,開始了“織網”——以獨特的模式:不僅是鼠標,而是鼠標+水泥。這場變革被海爾內部人稱為“海爾的facebook革命”。用張瑞敏本人的話說,“海爾的目標是要成為互聯網時代領先的世界名牌。”
最近幾年的張瑞敏,和以前大不一樣,不再過多牽涉合同和訂單,而是頻繁往返于世界頂級的商業學院,和加里·哈默、邁克爾·波特這些企業管理學家、跨國公司領袖會面、交流,探討公司戰略、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過去30年,海爾是“中國制造”最成功的典范,立足于當下的技術環境與產業環境,張瑞敏希望通過閱讀、交談,獲得最豐富的參照系,為海爾描述一個清晰的未來。從經典管理學名著到新近的《Facebook效應》,他無不涉獵,他說自己還同時擁有一個“立體的”交談網絡,包括海爾員工、合作伙伴,以及業界好友。張瑞敏說,海爾正在推動一場擁抱互聯網的革命。這場革命上承“流程再造”,下啟“三網融合”,成為海爾新的起點。
互聯網時代,全球制造業正在發生變革,即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型。張瑞敏認同德魯克的觀點:在需求沒有創造出來之前,用戶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創造需求,只有通過互聯網。如何制造需求?以用戶為中心,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
因此,未來企業需要兩張網,一張網是實網,跑的是產品、零部件,一張是虛網,跑的是數據,是比特。張瑞敏認為,海爾的強項是實網,虛網則是軟肋。張瑞敏正在考慮,如何建立自己的虛網。他希望這家公司保持絕對獨立,就像一家創業型公司那樣。如是,他就把一家重公司變成了輕公司,互聯網則是這家輕公司的翅膀,助其騰空而飛。
下一篇:奇虎360上市瘋漲造富奇跡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