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這個話題從提出,發展到當今這個階段,經歷了技術創新與融合、產業重新變革與布局、企業轉型與推進等多個環節。我們都知道,對于智能制造來說,將傳統的制造技術與智能技術二者進行有機地結合,當前的智能制造企業往往缺乏獨立的創新能力,而在大數據時代的當下,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的融合去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與變革,成為了廣大企業、用戶的關注重心。
據了解,智能技術、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之間的融合并應用于產品的整個感知、分析、控制、制造、動態響應等階段當中,對于企業在產品開發的整個鏈條與過程當中的優化與控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智能制造的“關鍵所在”
對于智能制造來說,其帶來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某一家企業的營收和利潤這個層面與維度,智能制造影響的是一個國家是否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這點我們從美國、日本等國家推出的“智能制造系統”、“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等戰略與動作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世界上的很多經濟發達國家都希望通過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從而能夠快速實現技術的不斷革新,從而能夠讓經濟快速騰飛。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起步不算晚,在很多細分領域當中都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尤其是在感知技術、控制技術、可靠性技術等領域當中,國內目前的自主知識產權數量是非常多的。
對于智能制造企業的改造和升級過程來說,其難易程度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一些在制造業缺乏獨立創新能力的企業,就非常有可能導致智能制造企業在進行現代化業務發展過程當中形成滯后性的問題。
提到智能制造的關鍵點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多說一點,智能制造當中的很多智能設備的應用過程是基礎,高精度數控機床、智能控制系統、機器人、3D打印系統、工業自動化系統、智能儀表設備等組成部分都是實現智能制造整個過程的關鍵節點。
通過對傳統的制造業產品在生產過程當中的技術革新,以技術的創新去顛覆整個生產與設計的全部流程,同時對銷售和交付模式也形成創新性的影響,是智能制造的關鍵突破口,當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在很多企業當中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實踐,例如華為通過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的全過程把企業各層級之間進行打通,貫穿整個企業的全流程,從設備、邊緣計算到云計算,再到不同平臺之間的云互聯,真正實現了企業感知、分析、執行三個重要環節的全互聯,讓企業具備了閉環能力。
大數據意味著什么?
在我看來,智能制造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尤其是很多制造業企業在自我更新的過程當中往往需要很多更有針對性的方案和技術支撐,而個性化的支撐基本都需要從海量數據當中去挖掘結果和價值,同時在企業實現個性化服務的過程當中也同樣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在這樣一進一出的循環過程當中,數據的價值體現就變得顯而易見了,因此,大數據對于企業實現智能制造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來,對于制造業企業全面實現智能制造的愿景,需要提升各個環節的效率,設計、工藝、管理、監測、物流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進行提升與變革,這就需要企業從數據當中挖掘有用價值,從而去完成安全生產,提升企業整體的服務水平,乃至是不斷改進生產的水平,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毋庸置疑,對于當今的制造業企業來說,應用網絡技術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原有的設備控制和信息處理的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現在的制造業企業實現不斷的變革需求,進入到大數據時代之后,智能制造更多的應用了高性能計算系統和云平臺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改進和效率提升,通過對數據進行采集和云端分析,能夠幫助制造業企業不斷改變企業戰略以及理念的變化。
在實現智能制造的過程當中,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企業之間的邊界正在日漸模糊,尤其是伴隨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制造業企業業務的互聯互通也正在改變著很多企業的商業模式,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的首要任務就是需要快速了解技術與業務之間的必要性和關聯性,就像現在很多企業在實現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從海量數據當中挖掘價值、重構企業架構等多個維度同步推進一樣,大數據對于構建智能制造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為何要進行智能制造
眾所周知,伴隨著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的階段逐漸轉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當中,而對于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等需求促使制造業成為了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戰場”。當前原料、土地、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成本一直在不斷上漲,這就使得原本利潤就不怎么高的傳統制造業在利潤層面很難有一個持續的提升空間,那么對于提升質量效益、轉變生產方式對于制造業來說是當務之急需要去解決的問題,那么,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
我們日常可以看到的是,制造業所影響到的行業不只有裝備制造、航天飛機等這些遙不可及的領域,家用電器、食品飲料、服務產業等多個與普通用戶日常息息相關的領域也能夠看到制造業對我們帶來的影響,可以說不管是B端用戶還是C端的用戶,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都將推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
對于B端用戶來說,利用制造業的技術應用去對業務實現更加準確性、適用性、耐用性的體驗提升的話,對于像冶金、鋼鐵之類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應用,B端用戶通過先進技術的介入實現感知環境、互聯互通、遠程可控等操作,是B端用戶目前實現智能制造的主要方法之一。
而對于C端用戶而言,智能制造則更多的是幫助用戶實現商品的定制化和個性化需求,并且在對于商品的優質、智能服務與體驗等過程當中均實現智能化的變革。具體來說,制造企業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洞察市場需求,指導設計研發,從而為C端消費者提供符合用戶預期、智能水平更高的產品。
智能化企業的實施路徑
對于企業來說,在實現智能化變革的過程當中需要針對企業自身的業務需求出發進行分析,在一個合理并且具備延續性的規劃和環境當中進行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服務等一系列的實施環節。在我看來,對于實現智能制造來說,需要在預期收益、成本、資金投入、時間跨度以及實施難度這五個維度當中去進行綜合的考量。
毋庸置疑,數字化轉型是當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做的一件事,企業在實現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轉型的過程當中首先要去突破數字化設計這個問題,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在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工藝優化、樣品制造等諸多環節當中實現模塊化的分立形式,讓產品的整個流程能夠按照原定計劃進行制造并保證產品的質量,是制造業企業在實現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的重要環節。
對于企業來說,在實現智能制造過程當中,對于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呈現需要把數據連接與融合環節做到最好,并且還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系統,通過對生產全過程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決策、優化資源配置等操作,將產品的整個數字化工作實現數據流的打通,從而在根本上提升產品的制造效率。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企業還需要通過自主研發形成一個集成化的平臺,把不同生產環節當中的設備、軟件和人員進行無縫的銜接,從而形成一整套互聯、互通、互操作的生態系統。
智能制造未來的挑戰
眾所周知,在ERP、MES、CAD以及芯片、操作系統等很多維度當中其實國內企業都受限制于國外廠商,對于制造業來說,零部件以及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全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制造企業要想大量應用目前只能依靠進口,芯片、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等設備目前很大比例上國內企業仍然需要依賴進口。從這點上來看的話,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完全實現智能制造的過程當中仍然還需要去打破技術的壁壘。
此外,當前中國的企業級市場當中約有85%的企業屬于小型企業,有的甚至是微型的創業公司,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實現智能制造戰略的過程當中往往會遇到自有資金不足、技術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相關人才短缺等形形色色的問題,大部分中小企業目前只能申請智能制造的試點項目,在試點項目當中去不斷的學習,從而挖掘出自身企業的價值所在,從長遠來看,這些企業其實是很難融入到智能制造的“浪潮”當中的。
放眼未來,中國的智能制造戰略要想追趕上國際的發展“浪潮”,就需要用我們的技術應用特色去和國外的制造業歷史“打擂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技術創新、市場推廣、人才培育等諸多環節當中下大力氣,多條腿走路,這樣的話,中國制造2025的遠大戰略規劃將會帶動整個國內制造業,乃至國家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