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是說自己談判從沒被故意刁難過,那他只怕是個假銷售。談判雙方各自的立場不同,都想得到多一點,耍點心機用點策略斗智斗勇才是常態,所以不管你刁難還是他刁難,其實也是談判策略的一種。用一句生意中的行話講,“嫌貨的,才是買貨的”。嫌貨表示他還對你有所企圖,如果對你沒興趣,還有必要“挑三揀四”地跟你“扯淡”嗎?
所以,面對刁難,不應該憤怒失控,而是要思考如何抓住機會找到切入點促成交易。被刁難可能是各種原因造成的,如何明辨各種刁難背后的潛臺詞,如何化解呢?
◆ 試探底限
一團和氣的談判,其實大家都在繞彎子,都沒有交底。對受過專業談判訓練的采購來說,他很清楚供應商不會輕易拿出最好的談判條件,他也清楚要如何施壓才能更進一步。所以,他會在談判中故意刁難,這也不好那也不行,來刺激對方,打探對方的談判底限。談判玩的就是心理游戲,一著急一上火,擔心會失去生意機會,所以就交底了。供應商要學會克制力,保持情緒的穩定,不要輕易上當。
◆ 挖出關鍵
在談判的過程中,在供應商提出的理由不夠充分時,采購也會故意刁難。這其實是在釋放一個信息:你目前的說服力不夠,沒有打到關鍵點上,缺乏吸引力,打動不了人。如果你的理由都無法打動他,他又怎么能往上面去交呢?明知道你的理由不充分,還往領導那里報,他不是自己找抽嗎?這個時候你不要抱怨采購的無理,而應該換個角度思考:他們的關心點在哪里?如何說才能get到關鍵點,一擊即中的打到他的核心需求。挖出了關鍵,自然他就沒有刁難你的必要了。
◆ 顧左右而言他
人無利不起早,采購謀私利的“暗箱操作”并不鮮見。有時候,故意刁難這種方式其實是向你做出某種“暗示”。要根據平時打交道積累的認知來評估他此時的想法,根據他的偏好來選擇對應的利益形式予以匹配(當然,個人的利益需求并非只是單純的金錢,利益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做生意有成本,無論是給公還是給私,只是分配對象不同,你所要掌握的就是控制總的成本,如何分配對自己有利就如何分配,至于公和私的利益,那是終端內部的管理問題。
◆ 傲慢與偏見
做生意說白了,就是人和人打交道。人和人相處,也是講究氣場的,有些人就是氣場不搭,怎么都看不順眼,當人對人有偏見時,是很難做到客觀和公正的。遇到個氣場不搭的,就難有好臉色。也許是你的長相,也許是你的舉止,也許是你的禮儀,甚至可能只是因為你的名字,跟她的渣男前任一樣……,沒辦法,人有時候就是這么感性莫名其妙的生物,所以,如果經常被故意莫名其妙的刁難,最好的辦法,是換個人去跟她溝通。
◆ 時機不對
凡夫俗子,總會有喜怒哀樂,總會有情緒波動,心情不好,自然是看什么都不對勁兒看誰都不爽。所以,談判的第一個環節,其實應該是觀察對方今天的狀態,來判斷是否是合適的時機,看到他的臉拉成了長白山,不是被上司K了,就是被老婆罵了,他此刻只想發泄怒火,你還繼續談,能有好結果么?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趕緊溜之大吉,等到他情緒正常的時候再去溝通,天時地利人和總要等到一個嘛。
面對故意刁難,不需要害怕,也不必煩躁,這都是生意中的正?,F象。作為一個優秀的業務,你就是被各種刁難各種打擊淬煉出來的,撥開迷霧看本質,觀察分析對方刁難背后的潛臺詞,你就能化解困境,贏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