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實踐智慧型領導者
管理
2019/10/18 11:25:27 作者:原創 野中郁次郎 3422閱讀
管理
2019/10/18 11:25:27 作者:原創 野中郁次郎 3422閱讀
導語:實踐智慧是一種基于商業倫理的、面向行動的、基于實用價值理性的、務實且靈活的、依賴于上下產業鏈的智慧。實踐智慧領導者一方面需要有深度的思考,另一方面需要有非常實際的做法,能夠把身體和頭腦不斷進行整合,堅持不懈地實現智慧和實踐的共贏。
智慧屬于身心合一的人
在過去的西方科學界,人們認為身體和心智是分開的。但意大利神經學家里里佐拉蒂(Rizzolatti)的研究發現,人們的身體和心智是密不可分的。身心合一的接觸是一種體驗心靈的接觸,是促進人們有效溝通的關鍵。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那些成功的人無論身處哪個領域,都是那些能夠做到身心合一的人。從薩提亞·納德拉帶領微軟走出低谷、重新崛起的成功,我們也能夠看到身心合一的重要性。
納德拉在最新出版的一本書中談到,微軟已經為人工智能(AI)的開發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他們的AI開發中,微軟始終貫穿其中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是人類的幸福?”所以,微軟要設計的是“以人為中心”、有助于人類幸福的AI方案和產品。也就是說,微軟的人工智能的目標是幫助人拓展人的能力,幫助人能夠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微軟希望能夠通過感知現實,找到構成人類快樂和幸福的因素,用他們設計出的人工智能,幫助人們提升他們的幸福感。也就是說,微軟希望他們的AI能夠實現人們身體和心智的平衡。要做到這一點,同理心很重要。同理心是一種與他人共情的能力,要能夠將自己置身其境,讓自己去理解別人的想法,理解別人的情感。
一個具有同理心的領導者需要走到外面的世界,走到他的客戶中間,看看自己創造的科技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一個善解人意的領導者需要走到他的下屬當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
微軟的CEO納德拉正是一個這樣能夠感知現實、具有同理心的領導者。在他執掌微軟時,微軟正在走下坡路,所以納德拉上任之初的當務之急是重建微軟。納德拉重建微軟的核心思路是從身心平衡的這個角度——從員工的角心平衡、從AI科技和人類的身心平衡這個角度出發。他是一個印度人,同時也是一個工程師。他非常喜歡佛教、哲學,他希望能夠把科學和哲學的思想進行平衡,這是他重建微軟所關注的最重要的內容。
此外,納德拉創建了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項目團隊。他從不同的職能部門選擇出專業的領導人,他讓這些在各自研究領域的領先者一起組成項目團隊。這個團隊在討論項目的時候,不使用PPT,也不去呈現一些數據。他們要給大家講明白的是,你為什么在這個公司?你在這個公司中想要做什么?每一個人都會告訴在場的所有人有關他們自己的歷史,講述他們在公司中存在的意義,以及他們的創新將如何為公司做出貢獻,通過公司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使得社會更加美好。
可以預見,這種身心平衡的能力在企業的未來發展中將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和流行。
實踐智慧領導力
實踐智慧具有社會友好性并且非常實用,即使在特定背景下,也可以對利益共同體的利益進行最佳判斷。實踐智慧通過在組織中不斷地支持和培養社會化、概念化、組合化和實踐化過程的能力,在組織中不斷地通過SECI的加速螺旋旋轉來增加組織的人力資本。由于這種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轉化的過程,是在實踐中不斷創建的知識,所以會越來越接近于智慧,我們稱其為實踐智慧。
要促進實踐智慧這個過程非常困難,領導人必須有更多的體驗、準確判斷的能力、基本的道德和價值觀念等這幾個關鍵要素。
促進實踐智慧流程的發展,領導人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部分(如圖1所示):
建立和確定一個好的目標;
能夠接受、了解和理解現實,直接體驗現實;
創造一個團隊;
闡述本質,確定一個戰略或一個模型,制定相應的業務模式;
行使政治權力來實現敘事和業務模式。在組織中,好的政治和不好的政治會有很大的區別,要實現之前制定的業務模式必須要用政治權力;
培養他人,讓他們具有同樣的實踐智慧。

圖1就組成了一個智慧領導人的實踐閉環,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實踐智慧”。
想要成為一個具有實踐智慧的領導人,需要具備以下三個素養:
第一,應該追求利益共同體的良好利益和愿景,這是首位的。
第二,實踐智慧型的領導人,需要具有主體間性。
主體間性的意識發展有三個階段:
1、感官綜合階段:喜歡這種關系。這個階段指的是通過物理接觸而產生的一種對于彼此關系的意識,如母子關系。我們所有的人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在母親懷抱里長大的,離不開母親的關愛。在母子關系里,嬰兒認為他跟母親不存在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嬰兒會認為我跟母親就是一個整體。
2、智力綜合階段:創造意義。仍以母子關系為例。隨著嬰兒慢慢長大,他們會說話,開始懂得意義、甚至能夠創造意義,嬰兒能夠把自己和母親分割開來。在這個階段,語言的發展很重要,通過語言,嬰兒逐漸明白我和母親是不一樣的,我是我,母親是母親,還有一個第三者他/她。這種概念上的分離非常重要,證明嬰兒開始具有一種合成的能力,也就是智力,開始具備分析的能力。
3、感官和智力的綜合階段:在“我—你的關系”的更高維度中遇到另一個整體“我”。在這個階段,一個人的感覺對自己和對方都是開放的,在身心上全然地去接觸他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進入到無私狀態。對于領導人而言,這個更高層次的角度意味著,他開始思考能夠實現我和你的共同發展目標和戰略。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堅定地認為可以實現。
以創新為例,創新要以一種有組織、有架構的方式才能夠形成。在創新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主觀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但每個人也都相信,如果要做出一個實實在在的創新,將自己有關創新的想法變成現實,需要通過一個有組織的方式才能實現。也就是說,我需要有其他的人互動。不管“我”這個個人多么聰明,都不可能全然具備第三者的眼光和意識。也就是說,你不能夠是緊盯著自己,你還要盯著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如果你不能夠利用主體間性建立跟第二者、第三者之間的關系,你就不能夠實現自我的升華。
甚至在創業方面也是這樣。中國是一片創業熱土,但是你不會發現一個人單槍匹馬的創業。剛開始創業都起碼有兩三個合伙人,為什么?因為你需要得到第二個人、第三個人視角的觀點,就像本田宗一郎先生那樣。本田宗一郎先生跟他周圍的人也經常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是在這種矛盾中誕生了創新。主觀間性意味著你愿意對第二個人、第三個人開放,愿意接受第二個人、第三個人。接受的過程通常是“不打不相識”,剛開始是打斗的過程,經過一番智慧、智力上的打斗,最后大家彼此接納。如圖2所示。

在京瓷公司,他們有一種“Compa”管理的理念,就是在每天下午五點鐘之后,舉行員工懇談會,大家坐在榻榻米上喝酒、吃美食,彼此沒有上下級之分,可以摟著肩膀給彼此倒酒,坦誠溝通。但其實,他們也會刀光劍影就某一特定的問題溝通,通過這種“Compa”體驗的方式獲得創新和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比較接近,但也必須發展出利他主義。比如你不能把酒倒在自己的杯子里,只能把酒倒到別人的杯子里。在榻榻米之間,大家很容易產生共振,達成共識。此外,舉辦“Compa”團隊的小組組長必須總結出來他們第二天早上要做的事情,這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做決策的方式。在這種決策方式中,主體間性充分發揮作用。
第三,實踐智慧型領導人,需要具備建立分形組織的能力。
這是一種在其他人中培養實踐智慧的能力,即通過實踐,將個人的實踐智慧相關能力傳授、分配給他人,以培養他們的實踐智慧能力,建立實踐智慧型的組織。
總結
實踐智慧型領導人,是新價值主張和集體實踐的制造者。一方面,他們需要有深度的思考,另一方面需要有非常實際的做法,能夠把身體和頭腦不斷進行整合,堅持不懈地實現智慧和實踐的共贏。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tb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