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誕生近四十年后,美國零售巨頭Costco(開市客)終于要在國內開出第一家實體店了。8月20日,Costco在上海舉行了中國大陸地區首家門店開幕發布會,會上宣布首店將于8月27日正式開門營業。
首家Costco門店位于上海市閔行區朱建路上,毗鄰滬常高速公路。導航地圖顯示,如果從上海人民廣場出發到這家Costco,開車需要四十分鐘左右,公共交通則需要一個半小時。
Costco實行會員制模式,消費者需要預先支付會員費成為會員后才可進Costco門店購物,目前門店注冊會員人數已經接近十萬。
Costco是會員制倉儲連鎖超市,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770家賣場。Costco在北美地區“戰功赫赫”,長期頂著零售業巨頭的光環:美國第二大零售商、全球第七大零售商以及美國第一大連鎖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其會員制和“以低價格提供高品質的商品”的商業模式也被認為是重塑了實體零售的形態。
據Costco財報,Costco 2018財年銷售額為1384.34億美元,會費31.42億美元,總收入1415.76億美元,凈利潤31.34億美元。付費會員數為5160萬,總持卡人數為9430萬。
但在線上市場超級發達的中國市場,現在才進中國的Costco是否還有好光景?被電商平臺“教育”和“寵愛”了十年的中國消費者,會青睞Costco模式嗎?
“顯然,Costco的商業模式是為了給美國消費者提供可以大量購買的低價產品而創造的。這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每月開車去一個大型購物區購買和儲存相同數量的產品,中國消費者會喜歡這樣消費嗎?”JDA亞太區零售戰略高級總監Nicolas Cr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消費者認為送貨上門是常態。因此中國市場需要零售商進行商業模式的調適,試圖強加新的不同的商業模式給中國消費者是行不通的,需要大量的消費者教育。”
起底Costco
Costco的全球總部位于華盛頓州的Issaquah,該公司于36年前于1983年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倉庫。通過合并,Costco的公司歷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當時它的前競爭對手Price Club在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成立。1976年,位于圣地亞哥的一個改裝飛機庫中Price Club開業,一開始只服務于小型企業,后來發現它還可以通過為選定的非商業成員提供服務來實現更大的購買力。隨著這種變化,倉儲俱樂部行業的發展已經開始。
1983年9月15日,創始人Sinegal帶著在Price Club的工作經驗,和一名西雅圖當地零售家族出身的律師Brotman,在西雅圖市開設了開市客第一家倉儲量販店。十年后,商業模式相似的Costco和 Price Club兩家大型零售商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名為PriceCostco;1997年,公司更名為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所有的Price Club更名為Costco,后逐漸成長為今天的Costco商業帝國。截至2019年7月,Costco在全球擁有776個倉庫。
Costco稱其經營理念為:在各種類別的有限選擇的國家品牌和自有品牌產品中,為會員提供低價格的產品,以此產生高銷量和快速庫存周轉。通過批量采購,高效分銷和減少處理商品的運營效率,簡單的自助倉儲設施,這些數量和營業額能夠以較低的毛利率實現盈利運營。
Costco亞洲區總裁張嗣漢(Richard chang)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Costco不像家樂福、沃爾瑪,商品種類多但質量參差不齊,看看上海門店內的情況就知道,我們沒有豪華的裝修,也沒有不間斷的購物音樂,但是我們有最低的毛利和最優的品質,因此也有著最高的回頭率。”
Costco倉庫運載約4000個SKU(庫存單位),而大多數超市則為30000個。據悉,上海首家門店SKU不超過3400,而一家十幾平的便利店SKU約為3000,這意味著只有少量質優的產品才會出現在Costco的貨架上。依靠對這些產品的大量采購,Costco的商品價格被壓縮到幾乎貼近成本。根據Costco 2018年財報顯示,在過去三年間商品毛利僅為11%左右,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批會員,Costco則靠收取會員費獲利,盈利水平與會員數直接掛鉤。
Costco的成功來源于忠實的會員群體,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其會員續費率在美國和加拿大為90%,全球為88%。
對于Costco為何選址在閔行區,張嗣漢表示,Costco的目標用戶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閔行區所在商圈有七個國際學校,這意味著附近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中產群體數量較多,符合Costco的銷售策略。此前Costco與天貓國際的合作顯示,Costco在大陸的購買者主要來自華東地區,其中上海地區最多,這也是為什么選擇在上海地區開出第一家門店的原因之一。
中國Costco
Costco特殊的商業模式被很多國內創業者奉為標桿。網易嚴選初期曾對標Costco,小米創始人雷軍也表示,有三家企業對他影響深遠,其中一家就是Costco。然而被屢屢“蹭熱度”的Costco模式是否能在國內受到消費者青睞還有待觀察。畢竟,在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推動下,中國發達的電商服務已經可以做到讓消費者“不出門”、“不下樓”。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是多年以來增速較低的一年。根據5月底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8》顯示,2018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1.63萬億元,同比增長8.5%。網上零售額達到9.01萬億元,同比增長23.9%。
在電商的強勢發展下,曾經賺得盆滿缽滿的外資零售業巨頭在華發展也放緩腳步。今年6月23日,蘇寧易購宣布以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比家樂福晚一年進入中國的德國老牌商超麥德龍也不斷傳出被收購消息。另一外資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則積極轉型做電商服務。
“目前中國的實體食品零售業充滿挑戰,電商和全渠道已經徹底改變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習慣,并為許多實體超市的經營者帶來利潤上的壓力。在此背景下,實體食品零售業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個‘結盟還是消亡’的階段,大多數實體店都選擇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成為更廣闊的生態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加強自身的經營。”奧緯咨詢副董事合伙人楊大坤表示,“Costco進來中國仍會面臨新的挑戰,如供應鏈建設等。”
面對這一問題,張嗣漢表示對Costco的發展很有信心,“實體零售店可以為消費者提供‘Touch、Taste、Take’(直接接觸、品嘗、拿走)的體驗,這是電商無法給予的。”
Costco在財報中表示,其財務和經營業績高度依賴美國和加拿大業務,兩地合計占2018年凈銷售額和營業收入的87%和83%。在美國,Costco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沃爾瑪的山姆會員商店與BJ's Wholesale Club,而在中國,其更大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各大電商平臺。
Costco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經營電子商務網站。但2018年,其全球電子商務的凈銷售額只占總額的4%。在中國,實體店開張四年前,Costco入駐了天貓國際。
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葉俊楠認為,外國超市品牌在海外的當地市場一直遵循“為大眾消費者提供價格優惠的商品”的經營理念,這一理念在上世紀90年代及2000年左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中國,這個成功模式恐怕魔力不再。“從外國超市品牌在中國經營的經驗來看,我認為外國品牌可以考慮走‘高端進口商品’的定位,而不是繼續‘價廉物美’的傳統老路。”
盡管有著口碑不俗的實體店消費體驗,但被電商“教育”了十年的中國消費者是否還會走進實體店囤貨有待觀察。此時進入中國市場的Costco,到底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下一篇:5G在工業領域的最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