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儀式感這個詞越來越熱,人們常說,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而在職場工作中,儀式感也是企業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個人因為儀式感而對工作抱有更飽滿的熱情,員工與企業也因為一些有儀式感的事件而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請問,你是如何看待你的職業生活中的儀式感的呢?
開篇語:“儀式感”就是有意識地培養“特定習慣”
“儀式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用比較正式的方式紀念一件事情。
當我們需要表達一種心情、紀念一件事情、開始或結束一個項目時,我們需要通過相對正式的方式,以讓這種心情、事情或項目顯得更加有意義。
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所謂的“儀式感”,對于職場人士來說,它是一種“特定習慣”,需要有意識地關注,并把它和自己的工作和成長有效結合起來,有時甚至需要精雕細琢,長期堅持。
實際上,“儀式感”常常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只是我們沒有專門地把它作為一個重點強調出來。
那么,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做了哪些有“儀式感”的事情呢?
當我們非常努力地完成了一項艱難的工作任務,我們獎勵自己一頓大餐、一本好書、一場好電影,我認為這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儀式感”,我們用它來回饋我們的努力,我們用它來認可的成功。
當我們工作中遇到了難題,一時又找不到很好的解決方法時,我們給自己放一個假,我認為這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儀式感”,我們用它來放空自己,我們用它來調適心情。
當我們遭遇了成長瓶頸,職業發展步入了迷茫期時,我們去讀哲學、宗教、心理學,我認為這就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儀式感”,我們用它來排解自己的心緒,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頭腦保持清晰,心理保持平衡,心態保持平和。
所以,關于“儀式感”,我的認識是:“儀式感”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時時處處,它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調整自我和管理自我的一種方法,正是因為有了“儀式感”的存在,我們的職場生活才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那么,什么樣的“儀式感”對我們的職場生活才是更有意義的?
我覺得,
從“特定習慣”這角度看“儀式感”,有三個層面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當我們開始著手一件事情時,用盡全力通盤謀劃,設立一個超越自我的標尺,并發起一個小小的“啟動儀式”,有意識地培養分析問題的特定習慣,這屬于“工作啟動層面的儀式感”。
第二,當我們開始進行一項工作時,時刻注意在工作中帶入情感,包括自己的情感、利益相關者的情感,有意識地培養解決問題的習慣,這屬于“工作實施層面的儀式感”。
第三,當我們的成長遇到困惑,職業發展陷入迷茫時,進行深度的自我對話,并把它們記錄下來,有意識地培養自我管理的習慣,這屬于“自我成長的層面儀式感”。
下面,我們來分別談一下這三個方面。
1.讓一項工作的啟動充滿“儀式感”,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
一項工作的成敗,關鍵在于啟動。
啟動前的準備做充分了,啟動的工作做到位了,我們就能控制工作的走向,讓它始終朝著我們想要的目標前進。
為什么啟動決定了工作的成敗?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打算著手一項工作時,我們始終在想,想得非常完美,想得非常透徹,卻始終沒有啟動,那么,我們能做好這項工作嗎?顯然不可以。
另外,當我們打算著手一項工作時,我們什么都沒有想,就開始動手干了,那么,我們能高質量做好這項工作嗎?顯然也是不行的。
所以,在我們的職場成長中,當我們每次著手開展一項工作時,要把一項工作的啟動作為重點,多花時間琢磨它,盤算它,研究它,讓一項工作的啟動充滿“儀式感”。
該如何讓一項工作的啟動充滿“儀式感”呢?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1)讀懂工作任務
我記得在上高中時,我的數學老師教給我們的一個考試拿高分的方法:當拿到試卷時,別忙著答題,先認真仔細地讀每一個題,讀懂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題讀懂了,讀透了,答案就出來了。
老師的這個話每次考試前都說,反復地說,不厭其煩地說,最后給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真的按老師的話去做的人,數學成績都還不錯。
老師的這個方法很難嗎?很高深嗎?不是的,非常簡單的道理,甚至可以說是常識層面的,但常常有一些同學不能遵守,最后考試結束后再去跺足捶胸,大喊自己看錯了題,到那時就什么都已經晚了。
在職場中也是一樣,要想讓一項工作的啟動充滿“儀式感”,第一個動作就是認真解讀工作任務。
當我們接到上級領導的一項工作任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解讀這項工作任務的內涵。
讀懂一項工作任務,我們至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 這項工作任務的具體要求是什么?
② 這項工作任務的目標是什么?它和另外的哪些目標相關聯?
③ 這項工作任務的截止時間是什么?
④ 領導對這項工作任務有什么特別的期望?
這些方面的解讀最好是建立在和領導充分溝通確認的基礎上。
通過確認,確保自己的理解是全面的、準確的,避免工作干到一半發現和領導的要求不一致,造成無畏的返工,既影響自己的心情,也降低了領導對自己的新任。
(2)謀劃工作計劃
讀懂了工作任務之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完成這項工作任務所需要的信息、步驟、方法和資源進行謀劃。
通常,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我們都會去制定工作計劃,對于什么時間完成什么工作,都能列出個1、2、3,但我們在實施計劃的時候,常常不能按照時間表嚴格進行,常常拖期,甚至最后不了了之。
為什么?
完不成計劃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在這項工作的啟動階段,我們沒有謀劃好。
那么,該如何謀劃一項工作呢?
實際上,要想謀劃好一項工作,我們要對我們的工作計劃做推演,就是把完成這些工作需要的信息、步驟、方法和資源想清楚。
① 盤點信息,編制“信息需求清單”
高質量的輸入才能產生高質量的輸出。
信息是保障一項工作得到有效開展的基礎,我們對信息掌握得越全面,我們就越能掌控一項工作的進程;反之,當我們信息不足時就動手干活,很快就會面臨領導的質疑、同事的不配合等危險情況。
因此,我們需要想清楚,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我們需要什么信息,包括企業內部的信息,如企業的目標計劃、規章制度、管理流程、企業文化以及企業實際的經營管理現狀等;也包括外部信息,如行業信息、標桿企業信息、該項工作的最佳實踐信息等等。
這是完成工作任務的第一份清單——“信息需求清單”。
② 推演步驟,編制“工作步驟和方法清單”
當我們對信息做了全面的判斷,形成了清晰的“信息清單”,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全面盤點完成工作的步驟和方法。
對于步驟和方法,我們要想清楚,為了完成這項工作,我們一共分成幾個步驟,每一個步驟完成的標志是什么?完成每個步驟需要的工作方法是什么?是獨立完成還是需要和相關人員溝通、研討?
這是第二份清單——“工作步驟和方法清單”。
③ 盤算資源,編制“資源需求清單”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完成一項工作需要什么樣的資源配備?需要哪些部門或崗位的人員配合?需要多少財務預算?需要準備什么道具?是否需要外部資源支持?
資源需求想清楚了,我們就有了第三份——清單“資源需求清單”。
(3)召開一個“啟動儀式”
讀懂了工作任務,完成工作計劃的謀劃,啟動一項工作的“儀式感”正式開始。
無論是一項重大的工作任務還是一項基礎的工作任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準備工作通過一個正式的書面文件表達出來,這個文件可以叫做“工作任務清單表”,也可以叫做“實施方案”。
這個表達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儀式感”,它的出臺象征著自己對這項工作的態度、思路和信心。
如果是一項牽涉很多部門和人員的工作任務,我們還需要做一項更有“儀式感”的工作,就是召開一個小的“啟動會”,把相關的人員召集起來,把自己對這項工作的理解和準備給大家講解一下,包括:如何理解這項工作任務的目標和意義,如何完成這些工作的步驟,完成這項工作需要誰來配合,配合哪些內容,什么時間完成,需要上級領導和各相關部門提供什么資源支持?
這既是一個啟動會,也是一個交底會,讓更多參與的人了解工作的背景、意義、思路和步驟,保障工作得到有序的開展。
2.讓一項工作的過程充滿“儀式感”,養成解決問題的習慣
當我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把一項工作啟動起來了,這時,我們會發現,實際執行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遭遇“計劃不如變化快”的尷尬。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在著手進行一項工作時,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很多的困難是我們不曾預想到的,也是未曾經歷過的。
那么,這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
我覺得,我們也可以讓工作的過程充滿“儀式感”,這個儀式感就是“傾注情感,平衡心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在完成一項工作任務時,我們常常依賴的是邏輯和專業,例如績效推行這回事,從邏輯上講,我們必須要有組織的目標才能開始下一步的工作,我們必須有一把手的支持,才能保證成功。
但實際操作中,很多的企業并沒有大目標,即便有,也是少數的幾個財務目標,其他方面的目標都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另外,企業的一把手也常常并不把績效真正當回事,嘴上講的是績效重要,行動上卻常常看都不看一眼績效分析報告。
在面臨這種情況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把專業、邏輯和情感結合起來,讓這項工作的開展更加柔性。
我認為,在工作中注入情感,實際上就是一種“儀式感”。
當我們傾注個人的情感到工作中時,我們會正確審視工作推行所面臨的環境,正確理解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正確認知完成工作的節奏和尺度,進而我們會調整自己的心態、計劃和方法,以更加積極和正向的態度對于工作的成功與失敗。
當我們這樣調整自己的時候,工作任務所涉及的利益相關人也慢慢會跟著調整,也能以合作的態度去對待工作任務。慢慢地,大家也把自己的情感加入進來,從挑剔、旁觀到參與和建議。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就是在把工作和企業的文化、發展階段、人員的能力等因素很好地結合,我們就能做到沉著冷靜,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慢慢地,我們逐漸會形成一種工作風格,一種解決問題的風格,而這種風格的養成靠的就是不斷地在工作中把專業、邏輯和情感融合得更好。
3.讓我們的成長充滿“儀式感”,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個人的成長始終是職場的熱點話題,就像工作的“儀式感”一樣,我們也可以讓我們的個人成長充滿“儀式感”。
在個人成長方面,我們常常會面臨很多的困惑,例如,如何升職?如何加薪?如何學習?跳槽還是深潛?等等。
每當面臨這種困惑時,我們就需要給自己做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就是深度的自我對話。
多和自己聊聊,多問問自己的內心,多在自己的心里過過電影,把自己讀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都全面梳理一遍,最后把自己內心的對話寫出來,一篇一篇寫出來。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慢慢地我們對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說到跳槽,是跳還是不跳?什么時候該跳?跳槽前需要做什么準備?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說到學習,為什么要學習?學習什么?用什么方式學習?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同樣地,對于我們自己的專業——人力資源,各個模塊,也可以通過自我的對話,形成自的見解。
說到績效,我們有自己的看法,說到薪酬,我們有自己的看法,說到培訓,我們也有自己的看法,這些獨立的看法一定會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
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我們逐漸會把自己培養一個“有觀點的人”。
別小看“觀點”,“觀點”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資源,我們現代的社會不缺專業,你想要做什么,都有相關專業的人為你服務,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擁有自己的觀點時,我們可以迅速地整合專業資源,為我所用,達成我們的目標。
觀點就是我們的立場和立足點,我們通過持續的自我對話,把我們所學習的東西整合匯總成自己獨立的觀點,我們的職場之路會越來越寬的。
結束語:職場中的儀式感無處不在,也常常被人忽視,為了我們更好的成長,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關注“儀式感”這個話題,把它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個人成長中,持續培養“特定習慣”,有意識地充滿“儀式感”地按照時間表進行日常活動,并盡快把它們轉化為無意識的、自動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