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望京SOHO被自媒體爆料風水不好,他寫了600多字的微博予以反擊。他甚至還提議“請有關部門管管這些傳播迷信的自媒體”。
他就是潘石屹,55歲,天蝎座,來自甘肅天水。
潘石屹的經歷有點神奇,上世紀80年代,他從中國石油管道學院畢業后,被分配至原國家石油部。但是他不喜歡公務員,毅然辭職下海。深圳,海南,北京,三次閃展騰挪,潘石屹成功殺入地產圈,同妻子張欣打造了SOHO中國。而他本人,從博客時代的意見領袖,到坐擁近2000萬粉絲的微博大v,潘石屹憑借犀利而幽默的金句,被網友戲稱為小潘。
不過,今天我們要聊聊他的新身份:被賣房子耽誤的靈魂攝影師!
潘石屹的新名片
因為財務早就自由一萬多倍,所以潘石屹有時間開發新追求。沉溺手機多年之后,他覺得自己被社交媒體耽誤了很多時間。他決定改變,放下了手機,拿起了相機。
從去年開始,他免費為SOHO建筑工地上的300位民工拍肖像照,敬稱他們為“建設者們”。 還舉辦了“我們是建設者”的個人攝影展。他認為,中國這20年時間建的房子的量是全世界以前從來沒有的,背后是誰建設出來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他想把他們記錄下來。同時,潘石屹也看到了攝影蘊含的商機,開始在線上拍賣了他的攝影服務,最多一次拍賣了21萬元。他坦言,自己的作品價值是零,主要是大家獻愛心。后來,他將這筆錢全部用于資助貧困學生。
正如皮特·亞當斯所說,對于偉大的攝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
攝影是個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好在潘石屹從知天命的年紀就開始了鍛煉。為了減肥,他堅持了兩件事。第一,跑步,增加運動量;第二,做俯臥撐。不到一年時間,他減掉了16公斤。甚至還憑借平板支撐這一絕技,戰勝了林丹,著實讓人吃驚。
在心態方面,潘石屹認為攝影能讓自己專注做一件事。他認為,人一天沒事干的時候就無事生非,有情緒,但是投入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原來沒有意識到的潛力都釋放出來了。其實,回顧潘石屹的人生,用個比喻就是那三個境界:房地產,見自己;互聯網,見天地;攝影,見眾生。
在攝影界出道一年多的潘石屹,堅持在微博上發布自己的攝影作品。有網友戲稱,通過鏡頭,他拍出了中國互聯網企業家的顏值巔峰。在潘石屹的鏡頭里,馬云是榜樣的力量,李彥宏就是帥,李開復有大嘴猴的即視感,雷軍神似小熊維尼,丁磊有莫名的喜感,劉強東和藹面善,李寧英雄遲暮,俞敏洪滄桑如李宗盛……
潘石屹發現,拍人物有非常多種方法。但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神去記錄人的心靈,能看到他內心的世界,他們的精神的世界。所以他就把重點放在人物的肖像上面。他說,“這些年,我看到我身邊的人在不斷地變化,有生離死別,有逐漸老去,我想用我的鏡頭記錄下周圍的人物,記錄下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影響,這是我最開始拍人物照時的愿望。”
有人稱潘石屹的攝影是靈魂攝影,而他自己認為,只是想拍出“文藝復興的復興”。他堅持認為,拍人像能帶來最大的興奮點。這一切源于拍攝時,他們的表情、精神狀態,以及與他們間的交流。
潘石屹說,“攝影給我的變化是,接觸到很多朋友,交往的圈子大大放大。每次拍完照片以后,都要吃水果,喝茶喝咖啡,聽他們聊聊外面的世界,他們的產品,他們的服務。這讓我的精神世界,包括做生意,豐富了很多。”而整個的交流過程,也將被鏡頭記錄,形成一檔獨特的談話節目——《潘談攝影間》。
聚焦《潘談攝影間》
據悉,這次《潘談攝影間》的背后出品方來頭不小。作為談話節目的鼻祖,鳳凰出品,必屬精品,已經多次得到驗證。比如,播出19年、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從小圈子聊出大世界。它不反智、信息密集、世界觀多元,開創了中國式談話之先河,曾被為”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而被譽為“中國版奧普拉秀”的《魯豫有約》,同樣創造了18年的收視奇跡。主持人陳魯豫從“說出你的故事”起步,探訪一些有特殊經歷的人物,創造出一種新穎的談話記錄,被譽為“業界良心”。
如今,鳳凰網即將打造了又一個談話節目——《潘談攝影間》,希望借助潘石屹與公眾人物的在充滿儀式感的房間,聊出那些圈外人很難想到的話題,讓觀眾感受成功人士的清奇腦回路和人生態度。正如杰里·于爾斯曼所說,相機是順暢地邂逅那另一個現實的手段。
之所以說是爆款屬性,一方面來自鳳凰20年積淀的強大“談話”節目基因,另一方面,也源于小潘與鳳凰目標受眾人群氣質對位、氣場匹配。調查顯示,關注潘石屹的鳳凰用戶,對于“品質”有偏好,他們有較高的自我修養,對于房屋、汽車、理財、奢侈品等話題感興趣。他們是高價值的80后財經精英人群,對當下社會生活有強烈感知,善于獨立思考,有獨特見解,并且對未來有明確規劃。因此,他們渴望通過這檔節目,了解更多圈內人特別是成功人士的心路歷程與真實狀態,這也符合中國中產階級向上流動的基本訴求。
所以,這一次潘石屹攜手鳳凰網,不啻為一次大佬人脈與媒體資源強勢聯合。潘石屹這邊,將邀請政界要員、商界大佬、娛樂名人等公眾人物,充分發揮大佬朋友圈的優勢。他也希望通過影像的語言和高質量的訪談,洞察身處輿論熱點中的名人對人生的態度;對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觀點;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總之,一“拍”一“聊”之間盡顯名士風流。
名人效應與品牌溢價
安塞爾·亞當斯說,人一年中有12張有意義的照片就是一個好收獲了。看來,這個目標即將在《潘談攝影間》實現了。
在擬采訪嘉賓名單上,我們看到了一連串閃亮的名字:全能型人才趙立新、最懂美食的男人陳曉卿、中國首富首騙的爭議人物牟其中、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大三就成為百萬富翁的雷軍、創作《邏輯思維》的羅振宇、一個億小目標的王健林、年薪2.4億的張小龍、腦白金背后的史玉柱、不知妻美的劉強東和地產預言家王石。
但是,這個1+12的神仙卡司陣容,已經讓《潘談攝影間》高朋滿座,熠熠生輝。名人磁場,幕后花絮,一拍即發。正如羅伯特卡帕所說,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傳。其實,在很多有心的贊助商早已尋覓到了商機。對于這樣一檔鳳凰優勢打造的節目,如果能夠如穿花蝴蝶般,植入恰如其分的廣告,必然收效甚篤。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1+12的頂級配置,機會難得,回報超值。
《潘談攝影間》如今已經撩撥起觀眾對于節目的期待,在光怪陸離的綜藝市場上,這樣一檔骨骼輕奇的節目勢必將掀起一拍一談的泥石流。在靜態藝術與動態表達之間尋求到布列松所說的決定性瞬間。
“生命只有一次,是永遠,而且不斷在翻新。
當你按下快門,聽見咔嚓一聲,
創作結束,敘述完成,這就是決定性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