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華為手機迅速躋身全球前三、中國第一,是個奇跡。但我認為,這其實是華為幾十年來始終堅持“技術立企”的必然結果。
在中國,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像華為那樣技術形象如此鮮明的企業。
如果給華為手機貼三張標簽,我的選擇是:“技術”、“品牌”、“全球布局”。
為什么華為做手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沖進世界前三?答案就在這三張標簽上。
強大的技術優勢+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制造商身份+覆蓋全球的銷售網絡,最終成就了華為手機的全球地位。
須知,華為研發費用多年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在全球看也是非常高的。
事實上,“技術領先”也是貼在蘋果及三星身上的耀眼標簽。
在中國,華為一向被視為技術派的典范,并成為中國人普遍的驕傲,這讓華為更容易贏得公眾好感與信任,并將這種好感愛屋及烏到華為產品上。
2017年,“互聯網思維”遭遇重大挫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意識到,支撐一個企業走得更遠的力量,絕不是來自營銷的創新,而是來自研發和技術的支撐。這實際上正是方洪波領導下的美的集團,近年來不遺余力地布局研發的根本原因——美的從華為的成功受到巨大啟發。
當然,我這么說絕不意味著華為手機已經做到最好,事實上,和三星、蘋果相比,華為仍有較大差距,華為要超越蘋果絕非易事。
我看好小米,很大程度上因為小米敢于走“無印良品”的道路,并勇敢地堅持下來。2017下半年,小米手機再次掉頭向上,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小米未來的信心。對此,雷軍也頗為自豪,說:“從來沒有哪家手機廠商在銷量大幅下滑的時候能夠逆轉,小米開創了先例。”
小米之所以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再次建立公眾信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堅持“做感動人心、定價厚道的好產品”。這正是無印良品的產品理念。
因此,我給今天的小米手機貼兩張標簽——“性價比”、“新營銷模式”,但我更期待給未來的小米手機貼上第三張標簽——“技術”。今天,我們稱“技術的小米”還比較勉強。雷軍的智慧之處,就在于他努力地彌補技術的短板,這是一個遠見型企業必須做的。
唯有技術能支撐企業走得更遠,純粹營銷型企業沒有未來
雖然技術型企業也不乏失敗的案例——比如諾基亞;但從全球統計來看,技術主導型企業成功的概率,遠遠大于營銷主導型企業。
個中邏輯其實不難理解:技術約等于產品,產品約等于市場。而消費者花錢購買及使用的,正是產品本身。因此,產品最具有話語權。
事實一再證明:單純的商業模式創新,屬于企業管理模式的范疇,和消費者關系不大,消費者更在乎的是你的產品有無競爭力。
早期的小米手機,走的也是概念炒作的路子,和今天的OV沒有本質區別,好在雷軍及時修正了企業發展理念,將關注重點逐步轉移到產品本身,于是才有了小米手機的第二春。
小米已經實現華麗轉身,而OV的轉身還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