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有選擇,似乎沒有誰會拒絕財富自由,但實現財富自由的過程顯然不輕松。人們前赴后繼,99%的人卻無意識地墜入了種種“怪圈”。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場思維與認知的較量。 大多數人從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老缺錢,以為升職加薪就能解決問題,于是陷入“起床,上班,付賬,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賬”的怪圈。
工資多了,就會租更貴的公寓,貸款買房買車,食物越來越精致,在愛好和娛樂上投入的金錢越來越多。給他們更多的錢,他們就會以更高的開支重復這種循環。
這就是中年人的財務怪圈。
回頭卻發現,身邊都是依靠自己的,而沒有可以依靠的人。
巴克敏斯特·富勒說:財富就是支撐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你停止工作,還能活多久?
多數人一直追求所謂安穩、體面的工作,卻從不問生活之路將通向哪里。
財富自由路上的5個陷阱
掏空中產們的何止油膩的生活方式,更嚴重的是財富管理上的思維誤區。很多人賺了錢,卻依然把自己逼得緊張兮兮。這里有5個常見的陷阱,你踩了幾個?
陷阱1:混淆職業與事業
職業關注的是收入。工薪階層憑借某項專業能力從事職場活動,比如廚師、律師、工程師、銀行職員等角色。
事業關注的是資產,并不單從某項技能中獲益。很多人能做出比麥當勞更好吃的漢堡,卻沒有麥當勞賺錢。因為他們只專心做好產品,而對商業體系一無所知。
麥當勞在保證產品的基本口味之上,還搭建了世界上最好的銷售、配送體系。麥當勞還是世界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它在美國以及全球其它國家的黃金地段都有資產。2016 年麥當勞 50% 的運營利潤來自地產出租,40% 來自品牌授權,只有 10% 來自自有餐廳的運營。
陷阱2:混淆資產與負債
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不過是虛有其表。
很多人搞不清資產與負債的區別,錯把一些負債當作資產項看待。
比如一般家庭買房,都要借20年甚至30年的貸款。收入穩定,可以順利還貸,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誰能保證未來20-30年不發生變數呢?有可能公司倒閉,無情地裁員;有可能患上疾病,不得不重新規劃路線。唯一不變的就是還貸這件事。
如果你想換大一點的房子,最好的方式是先買入一些資產,讓它們創造能夠支付房貸的現金流。
陷阱3:無規劃支出 陷
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比賺多少錢更重要的,是能留住多少錢。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彩票大獎的人,在獲得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后,很快就破產了。也正是缺乏自律,很多人在加薪后立即去買奢侈品或豪車。
金錢會暴露人性的弱點。沒有健康的財富觀,再多的錢不過是過眼云煙。這也是為什么同樣是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窮人思維”是先買奢侈品,而“富人思維”是最后買奢侈品。
陷阱4:脆弱的投資系統
對于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人來說,如果沒有一套好的投資系統或邏輯,盲目隨大流,聽別人推薦一種產品,收益很高,就一頭扎進去,直接投了錢,結果到市場環境變差,虧損了一半,才發現那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產品。
而投資高手總是擅于制定策略,尋找“風險—收益不對稱”的機會,即得到的收益很高,而投資的風險很低。
陷阱5:心理因素
財富自由應該包含精神自由。如果無法控制欲望和恐懼,即使賺再多錢,也不過是金錢的奴隸而已。
我們生活的世界,不乏這樣一類人:他們已經接近或實現財富自由,但還在拼命賺錢,甚至比一窮二白的時候更加焦慮。越有錢,就越害怕失去大房子、車子等符號象征的“上等生活”。他們甚至覺得,一旦哪天沒錢,身邊的朋友們會看不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