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報道,是媒體界的“大練兵”。
從硬核技術到花式呈現,從扎實策劃到高效執行,比的不只是誰的基本功扎實,更是創新、視野和格局。如何將兩會期間的內容干貨,精準全面又生趣盎然地傳遞給每一位受眾?如何利用各種高新科技和最In內容形式為傳播賦能?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復盤2019兩會報道新姿勢,揭秘媒體廣收自來水的神通。
傳播技術敏捷迭代
兩會報道進入“智媒時代”
兩會報道一直是各路新聞媒體的兵家必爭之地,搶時效、爭獨家、挖熱點、建專題早就成為媒體老師們輕車熟路的基本操作。
如何才能在百花齊放的兩會報道中脫穎而出?僅僅依靠傳統打法還遠遠不夠,順應科技革命的最新趨勢,借力黑科技為傳播賦能,才有可能攻下一方流量高地。
AI爆發:虛擬主播化身流量明星
還記得去年兩會的特邀“記者”——搜狗機器人“汪仔”和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嗎?今年兩會報道的科技含量更上一層樓,不僅有機器人為媒體平臺實時傳輸現場數據,更有多位虛擬主播C位出道,擔綱專題節目的錄制和解說。
新華社推出了《新小浩上兩會》《新小萌上兩會》系列短視頻。其中“新小萌”在今年兩會首次登臺,是首位“AI合成女主播”,直逼真人的業務水準贏得了網友好感。
人民網的AI主播則出鏡《@所有人 全息3D強影!這有一份“立體”報告等你來看》短視頻節目,采用全息投影、三維立體建模等多重技術,帶大家直觀感受“民生紅包”的長度與厚度。
光明日報社評室與光明網技術團隊共同打造《光明政論——AI小明說兩會》專題欄目。主持人“小明”突破了以往AI虛擬人物的刻板形象,確保了人物形象的逼真與畫面的質感。
封面新聞也在今年兩會迎來了第一位AI女主播“小封”,并派出16名記者組成報道團隊,打造“我AI中國”系列報道,以真人播報+手繪動漫+人工智能語音合成+現場視頻素材的方式,還原兩會全景。
長城網“冀小藍”也在今年兩會報道中正式亮相,作為主要嘉賓參與《太極傳人楊振河現場教學傳真功》等6期長城全直播節目,實現了主持人、訪談嘉賓與虛擬人物三方實時互動。
5G領航,VR發力:現場感強勢升級
今年,位于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首次實現5G網絡全覆蓋,為媒體升級全景式現場報道夯實了技術基礎。各家媒體紛紛祭出“殺手锏”,優化記錄、傳播和渠道分發全鏈條。
此次兩會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國際上首次實現5G技術持續傳輸4K超高清信號,在總臺4K超高清頻道現場直播兩會記者會。
中國經濟網則使用了 “5G+6K全景”的融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兩會報道,通過“全景+新聞”的報道形式,將讀者的傳統閱讀體驗,提升為沉浸式“現場閱讀”。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首次啟用了智能AR直播眼鏡。運用獨特的注意力捕捉技術,使記者用眼神即可指揮攝像機與人體眼動同步拍攝視頻畫面。
央視網也首次在主題主線報道中運用“VR+AR”實現《全景沉浸看報道》:將VR實景視頻與三維動畫結合,輔以李克強總理同期聲,生動直觀地展現了政府工作報告。
人民日報采用5G客戶終端設備(CPE)和VR全景相機,將大會現場的超高清視頻信息,幾乎“同時”傳遞給互聯網用戶。
各種各樣的新技術,讓兩會這場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大事不再只局限在廟堂之上,每一個個體都能夠通過融合媒體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獻計獻策也好,圍觀學習也罷,全面提升了參與感。
內容形式不拘一格
融媒體敘事腦洞大開
兩會現場也是各家媒體的“競技場”,如何在優質內容中突圍,綜合配比圖文、短視頻、H5等內容形式,為用戶奉上一桌全面生動的兩會盛宴,是記者編輯們的攻堅主陣地。
去年兩會,光明日報推出的品牌微視頻欄目“光明的故事”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今年的兩期節目《致敬》和《牽掛》同樣表現不俗。
Vlog是今年短視頻賽道的一匹黑馬,中國網微信公眾號策劃了兩會系列的“開箱”主題視頻,生活化地呈現了上會記者和代表們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人民網推出了《兩會VLOG》,揭秘大型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臺前幕后”的故事;南方都市報記者吳斌通過兩分鐘的《南都記者兩會vlog:今天,我在兩會上提問了!》記錄下自己參會、采訪、發稿的全過程。
人民日報新媒體則推出了《中國24小時》系列微視頻——《錦繡河山》展現了中國地大物博之美;《天道酬勤》展現了中國人民勤勞致富之美。
而中國政府網將2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以水墨國畫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帶用戶在古韻中讀懂新政策。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適應年輕群體的媒介偏好,統計出報告中高頻詞的出現次數,發布了快閃短視頻《快戳,2019政府工作報告高頻詞來了!》。
圖文驚艷:有聲漫畫成兩會爆款
今年兩會圖文版塊也是異彩紛呈。
光明網圍繞部長通道推出“我是部長”系列有聲漫畫。該欄目以“聲音+動態漫畫”的形式展現多位部長在通道上的精彩問答,彰顯中國開放自信的形象。
新華社客戶端發布20張動圖卡片,摘要精選《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目標,動靜結合、簡明扼要地展示了新一年的工作任務。
此外,去年在兩會亮相的新華社“媒體大腦”繼續升級,利用AI技術,急速生成2014年來歷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同類數據對比,幫助用戶在短時間內通讀6年報告。
中國新聞網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提煉出9個關鍵字,以漫畫長圖的形式將報告中的“民生禮包”簡明扼要地展現出來。
中國新聞網:《兩會漫說|總理@你 9個字看這些硬核民生禮包》
H5爭奇:唱嗨歌、打電話引發參與熱潮
H5一直是極具交互性的內容形式載體,往往能潛移默化向受眾傳達兩會精神。今年的H5賽道競爭同樣激烈。
國務院中國政府網推出了插畫手繪風格的游戲類H5《美術館里看政府工作報告》,用戶在畫作中尋找報告中的隱藏元素,揭秘不同元素對應的報告內容。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也推送了互動視頻H5《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以模擬“視頻通話”的場景,拉近兩會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
人民日報客戶端則將《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的“小目標”,以H5賬單的形式展現出來,配以動圖和音樂,帶用戶“預覽”2019年。
中國網聯合歌手李昃佑推出H5《我把政府工作報告唱給你聽》,引導用戶回答報告中的相關問題,答對題目解鎖相應歌曲,AI將所有歌曲自動生成一段歌曲串燒。
曉之以理,不如動之以情,要打造內容爆款,僅僅依靠黑科技的加持還遠遠不夠。報道兩會還需要始終堅著持“群眾路線”,站在用戶角度積極思考,用更新穎的形式,更接地氣的主題打出一套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組合拳。
上一篇:2019年OTT廣告市場三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