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是什么?按照傳統定義,它是將供應鏈的核心企業以及與其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看作一個整體,以核心企業為依托,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本文全面解析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特點,供讀者參考
業務閉合化
業務閉合化指的是供應鏈運營中價值的設計、價值的實現、價值的傳遞能形成完整、循環的閉合系統,一旦某一環沒有實現有效整合,就有可能產生潛在風險。
值得指出的是業務閉合不僅指的是作業活動如技術、采購、生產、分銷、銷售等作業活動的有效銜接,而且也涵蓋了價值的完整結合、循環流動,亦即各環節的經濟價值能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度得以實現,并有效地傳遞到下一個環節,產生新的價值。
這一要求也就意味著在設計和運作供應鏈金融中,需要考慮所有可能影響業務閉合的因素。具體講,影響業務供應鏈閉合性的因素有兩類因素:一類因素來自宏觀層面的問題。這包括宏觀系統風險,也就是說由于宏觀經濟、政治法律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的供應鏈運營中斷,難以實現可循環的供應鏈運營。特別是在立足全球供應鏈基礎上開展的金融活動,特別容易產生這一問題。另一類因素是行業或區域性系統風險。供應鏈金融一定是依托于一定的行業供應鏈而開展的金融創新活動,因此,供應鏈服務的行業和區域特征必然對供應鏈能否穩定持續運行產生作用。
具體講,供應鏈金融只能在持續或者穩定發展的行業中實施,對于限制性的行業或者夕陽型行業,實施供應鏈金融會具有較大的風險,這是因為行業走低或者低迷會直接使供應鏈運營遭受損失,進而影響到了金融安全。
同理,一些區域性的因素,如地區的經濟發展前景、市場透明度、政府服務水平以及區域環境的穩定性等都會對業務閉合化產生挑戰。
供應鏈本身的業務結構也是保障閉合的主要方面,一個穩定、有效的供應鏈體系需要做到主體完備到位、流程清晰合理、要素完整有效。主體完備到位指的是供應鏈設計、組織和運營過程中,所有的參與主體必須明確,并發揮相應的作用。
供應鏈金融活動是基于生態網絡結構的金融性活動,網絡中涉及到諸多的參與主體,如供應鏈上的成員(上下游、合作者、第三方等)、交易平臺服務提供者、綜合風險管理者以及流動性提供者,如果某一主體缺失,或者沒有能夠起到預期的作用,業務的閉合性就會產生問題。
流程清晰合理指的是供應鏈以及金融活動中的各業務流程清晰,并且能夠有效結合。這既包括了供應鏈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清晰合理,也包括了線上和線下流程清晰,并且能夠產生高度融合,相互支撐、相互作用。要素完整有效指的是采購、銷售、技術、生產、分銷、銷售、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財務、會計等管理要素能夠發揮相應的支撐和監督供應鏈金融活動的作用。
交易信息化
交易信息化原本指的是將企業內部跨職能以及企業之間跨組織產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類信息,能及時、有效、完整反映或獲取,并且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清洗、整合、挖掘數據,以便更好地掌握供應鏈運營狀態,使金融風險得以控制。
而今,交易信息化的含義進一步得到擴展,為了實現金融風險可控的目標,不僅是能夠獲取和分析供應鏈運營中直接產生的各類信息和數據,而且能實現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實現有效的信息治理。
顯然,信息治理行為包括了交易管理、規則確立、信息安全、數據流管理以及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有效的供應鏈金融信息治理,需要解決好幾個問題:
第一,確保供應鏈業務的真實性。即所有在供應鏈中發生的業務是真實、可靠的,并且產生的價值是持續、穩定的。要做到前一點,就需要通過對交易憑證、單據和供應鏈運營狀態的查驗,來確保交易的真實。
此外,還可以運用大數據輔助判斷供應鏈業務真實可靠,即關、檢、匯、稅、水、電等間接性數據挖掘分析,例如,供應鏈參與企業一般納稅人取得資格的時間、納稅等級與繳稅情況、結匯狀態、常年用電用水的程度等,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能夠間接地了解生產經營的真實程度。
第二,確保供應鏈物流能力和質量。即在從事供應鏈物流服務過程中,物流作業的質量、數量、時間、地點、價格、方向等明確、清晰,例如,物流運營的能力、庫存周轉率、物流網絡等能否完全符合供應鏈交易或者相應主體的要求,此外單貨相符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信息。
第三,確保供應鏈中資金財務風險清晰可控。交易信息化管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能清晰地了解供應鏈中資金流和財務的狀態,否則該信息的缺失就會直接導致供應鏈金融風險。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采取各種渠道把握幾個方面的信息:
(1)現金流和利率狀態;
(2)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和內控體系;
(3)借貸狀態。
收入自償化
收入自償化是指供應鏈金融活動中所有可能的費用、風險等能夠以確定的供應鏈收益或者未來收益能覆蓋,否則一旦喪失了自償原則,就很容易出現較大的金融風險。而決定自償原則的因素就包括了供應鏈運營中相應的貨物、要素的變現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供應鏈金融運營互聯網化、網絡化的條件下,可能對收入自償產生影響的因素,不僅僅是靜態地考察貨物、要素的變現,還要動態地分析影響變現和收益的時空要素。
所謂時間要素指的是供應鏈金融活動中融資借貸的長短時間匹配問題。融資周期也是產生風險的因素,周期時間越長,可能的風險就會越大。具體而言,在供應鏈融資過程中,長借長還(即借貸時間長,還款時間長),甚至長借短還(即借貸時間長,分階段償還)都有可能對收入自償產生挑戰。
如果借貸時間較長,就有可能因為外部環境或者其他各種因素,產生行業或業務的波動,對產品或業務的變現能力和程度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在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中小企業不穩定、不規范的環境下,短借短還應當是收入自償化遵循的準則。
空間因素指的是產生供應鏈收益的來源地。由于不同的國家、地域因為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作用,會有不同程度的風險,這種風險必然影響到了交易主體的信用和行為,以及交易產品價值的變動和交易的安全,這些都是收入自償化原則需要關注的要素。
風險結構化
風險結構化指的是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能合理地設計業務結構,并且采用各種有效手段或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在理解風險結構化的過程中,同樣有兩點需要考慮:
一是針對于不同的風險來源,因應和降低風險的手段和途徑是具有差異性的。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風險和金融風險的雙重疊加,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因此,在結構化分散風險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多種不同形態的手段和要素。顯然,針對于不同狀態的風險類型,就需要采用多種手段加以彌補,并且還需要考慮這些手段的組合效應。
二是盡管存在著各種化解、分散風險的手段,但是應當看到不同手段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風險分散能力是不盡一致的,也就是說風險手段存在著優先級。例如,在特定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保險可以作為分散風險的手段之一,但是往往不能成為化解風險的最后或唯一方式。甚至作為擔保方的主體也存在著優先順序,這是因為不同主體的信用狀況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自身的經營歷史、文化、對法規和契約精神的理解都會影響到對風險出現之后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