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發表時間:2018/3/22 7:50:44??作者:ximimi??
文化 發表時間:2018/3/22 7:50:44??作者:ximimi??
品質是所有企業都應該銘記在心且貫穿始終的企業精神,堅守三五年、十年你可以,但“可怕”的是“一生的堅守”,而這恰恰決定企業的壽命,決定企業能走多遠。在產品上堅持“零不良”(質量),在企業經營上杜絕“危險性”(信譽),98年企業發展史上持續著對品質的苛求——林內做到了,且始終如一。
不可否認,部分日本企業在近些年迫于競爭環境對品質的追求有些“松動”,但在林內株式會社社長內藤弘康眼里,這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理念是相違背的。“這不僅會給企業自身帶來致命危機,更會給‘上帝’也就是消費者帶來傷害。”他堅定地說,沒有永恒的品質,任何企業都無法長期笑傲市場。
身處制造業的林內,基于軟硬件的雙重保障,實現了近百年的基業長青。過去是,未來仍是。支撐其百年品質的基因從何而來?林內用自己的經營邏輯,接受著市場的拷問。
1 品質,源于百年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贏得競爭力的“軟件”之一。現在有一種聲音:工匠精神固然值得推崇,但在工業化乃至信息化發達的今天,生產線上的產業工人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替代,制造業還需要工匠精神嗎?】
在日本,有相當一批人,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鉆研自己的技能;他們熱愛自己的手藝,即使再細小的活兒,也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他們從不滿足于99分,追求的是100分;他們關注每個細節,苛求完美,把每件產品當成工藝品,并持之以恒……
“不因榮譽而浮躁、不因冷清而放棄,保持品質百年如一。”在林內的宣傳冊上,這樣的描述字字珠璣。也印證著支撐起日本品牌、品質、信譽,散落在日本各行各業的“日本匠人”的精氣神,不是空有虛名。
日本制造業在過去贏得全球競爭力的支撐力量,在于擁有大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甚至是“匠人”。他們的專注叫“工匠精神”。在林內,有一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生產線上到處充斥著專注、兢兢業業、富有韌勁的工匠精神,可以說工匠精神造就了林內的過硬產品——在用戶家里的客廳、廚房、衛生間里可以使用到10年、20年以上。
在看過日本林內的生產線以后,制造業究竟需不需要堅守工匠精神的疑問就有了真正的答案。生產線上井然有序的工業機器人,實際上模擬了熟練工人的動作而完成工人的崗位“使命”,而該需要人的工序仍然由人來完成,形成人機協作相得益彰的局面,這才是制造業真正應該實現的生產效率。
制造業追求技術的轉型升級背后,仍然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堅守。
來自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感言最能反映這一點:“我一直重復著同樣的事情以求精益求精,總是向往能夠有所進步;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已臻完美,我愛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這段真摯感悟,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匱乏的,但更是一種工匠精神回歸的時代召喚。
在國內華為,任正非一直倡導的“奮斗精神”,何嘗不與此殊途同歸?他對華為新入職員工的一個要求,就是“學習日本人的踏踏實實”。
2 品質,離不開每天的改善
【豐田的精益生產是日本企業在世界上贏得競爭力的一個基礎,奠定了21世紀標準的全球生產體系。但是如今,被很多企業效仿、踐行的有效生產方式卻在全新的市場競爭條件下,也在接受市場的沖擊,比如有的企業正在為短期利潤而犧牲品質,這個隱性矛盾日益突出。精益生產如何與時代并行?】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并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市場需求變化趨勢,林內自1990年以來引入、學習豐田的精益生產管理體系,并投入自動化設備,使原有生產方式得以提升、持續改善,產品越來越精良,行銷全球市場。
豐田的精益生產,核心是消除浪費,持續改善。這種精益管理思想在林內處處皆是。
在生產端,林內工廠里每天都要進行改善,從設備到零部件,甚至細小的工序,凡是他們認為可以改善的地方,員工都會自主開動腦筋、鉆研技術,進行著小小的改善活動,力圖讓生產效率提升一點點。“工廠長希望將來我們能用自己研發制造的設備做出像日本陶瓷一樣的工藝品。”林內大口工廠的工作人員如是說。無論是改造設備還是改進工序,他們深知,持續的改善對于提高品質至關重要。
林內的生產理念是“把老設備當寶貝使用”,只要能夠進行適當的技術改造,讓它提高生產效率,同樣可以當新設備來使用。
在售后服務端同樣如此。客戶的一次投訴、一次維修,所帶來的反饋都會成為林內研發、生產、制造環節的有價值數據,加以分析利用,成為下一次產品改進的依據。這種“倒逼式”信息傳導對林內產品提升大有裨益。林內大口工廠的工廠長坦言,他每天都在確認市場發生了什么問題,如果用戶有這樣那樣的抱怨,他們就會反思生產方面出了什么問題。
這樣的工作每天都在進行著,循環往復,只為每天改善一點點。
在林內社長內藤弘康的經營理念中,他考慮最多的不是銷售額的增長,反而是如何保證品質,以減少可能給公司經營帶來的“危險性”。很大程度上說,領導人的經營思想會決定企業的價值導向。
3 品質,根植于“傻”的文化基因
【品質是企業立足于競爭之林、贏得市場認可的關鍵法寶。不過,目前也有一種觀點:說追求工匠精神的日本制造跟不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驅動的產業趨勢,因為過度追求產品的極致,導致成本和利潤存在一些失衡、利潤越來越薄的情況,因而出現神戶制鋼那樣的造假現象,給日本制造帶來“差評”。品質如何抵御市場競爭壓力呢?】
不可否認,市場競爭的意義在于優勝劣汰。追求利潤是企業的本能,但急功近利地賺取利潤,可能會使企業陷入危險境地。
內藤弘康不否認現在市場競爭的態勢,即在日本電器行業,各個廠家在為產品品質競爭的同時,也采用了降價的方式來謀求生存之地,這導致行業整體利潤在下降。他坦言,包括他自己在內,林內都不能產生這樣的想法,以及采取這樣的競爭方式。林內必須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地研究、開發附加值更高的產品,來實現銷售額的增長和利潤的增加。
內藤弘康:寧愿犧牲成本,也要確保品質
在林內,寧愿犧牲成本也要保證品質的經營原則,在我們看來也許有些鉆牛角尖,但他們認為專注、追求品質的企業精神永遠不能丟棄,這是企業的立命之本。內藤弘康說,這種固有思想與日本的國民性有很大關系,在日本很多企業,普遍的情況就是很多人從大學畢業到退休只做一件事,一輩子做到老——這種專注性是日本人的普遍性格。
“為什么要這樣做?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這種‘傻’的認真,應該說全世界只有日本人才這樣做吧。”他的解釋,堅定中帶著風趣。
不過,內藤弘康也切身感受到,堅守品質給林內帶來的無形價值卻是受用終生的——那就是用戶口碑。“用戶為使用(林內)產品20年以上感到不可思議。”這是他作為企業經營者收獲的最大感動,也是最為正確的決策。
上一篇:阻礙公司成長的最大敵人是“常識”
下一篇:天貓打造全球首個“云上時裝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