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領導威信力?
在現(xiàn)今這個崇尚功利主義的社會中,一般人多半重視能力有多強、能帶來多少利益,卻忽略了德行的重要性,其實,“德”才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
尤其是身為領導者,一舉一動都會影響下屬的士氣與工作情緒,所以更應是個有德行的人,這樣才能使下屬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領導。
偶爾裝糊涂,才會有前途
與客戶應對之時,表現(xiàn)得鋒芒畢露、事事計較,一定會令人反感,所以不如“糊涂”一點,這樣人際關系就能融洽一點,也能帶來更大的利益。
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懂得更圓融的應對方式,不會一味強調自己的立場,而會避開雙方相持不下的情況,為自己找到絕佳的出口。
應對進退之時,懂得以巧妙的迂回戰(zhàn)術避實就虛,把對方變?yōu)樽约旱闹Γ锹斆魅双@得勝利的關鍵。
鄭板橋的“難得糊涂”四字一直被某些領導人視為座右銘。在這四個字中,板橋先生表達的是一種對時政的憤恨、不滿,頗有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但在社交圈中,“難得糊涂”卻有極實用的價值。
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心態(tài)是很復雜的,幾乎人人都希望能在某方面超越別人,令別人刮目相看,不希望比別人低三分。因此,領導者在與客戶交往時,如果不“糊涂”一點,那在言談舉止中就很容易觸怒對方,惹對方生氣,甚至引出不必要的麻煩。以下就是幾個“糊涂”的重點:
一、“忘記”自己
對自己的才能與成就“念念不忘”,總是將成就掛在嘴邊,老是說些“我曾經……”、“我已經……”、“我是……的人”,容易使對方心生反感。特別是對熟識的人這樣說,對方就會認為你太愛炫耀自己,總是故意顯出高人一等,容易因此招來對方的忌恨,甚至會故意刁難你。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領導者應該要能“忘記”自己。
“忘記”自己是一種優(yōu)點,是謙遜的表現(xiàn)。對自己只字不提,就表明沒有必要談論自己,并希望靠自己的所作所為來使對方了解自己的長處。
這種行為會備受贊揚,一方面由于自己的成就而受到贊揚,另一方面則由于自己的謙遜受到贊揚。
二、“忘記”別人
人人都有一些敏感的“禁忌”,因此當碰到“禁區(qū)”時,都要“糊涂”一點,該忘記的就要忘記,不要在無意中刺痛對方敏感的神經。
譬如,如果你曾幫助過某人,那別在他面前提起此事,不然,他會產生“你是不是要我報恩”的想法,心中必然不快。
如果你知道對方在工作中或生活上犯過錯,那么更要裝糊涂,不要主動去問他這件事,否則只會讓他覺得你是在揭他傷疤,即便你是出于關心,他也無法感受你的好意。如果你已知道對方遭遇不幸,也不要故意出于同情的原因去安慰他,說不定他認為你是幸災樂禍。
三、當別人欠你時
別人欠你錢、情、理等時,你雖然可以理直氣壯地索求,但這樣往往會破壞彼此間的關系,倒不如糊涂一些,反而能為你帶來好處。
例如,別人欠你的錢財,催還時要直言其事,而不要欲說還休、吞吞吐吐,讓人覺得你天天把一點小事記掛在心上。
別人欠你情時,你越顯得“若無其事”,別人的感念程度就越深,其效果越會超出你所付出的代價。別人錯怪你,輸了理時,你當沒這回事似的,別人的心里就會更加愧疚,必當尋機彌補才心安。
事事精明不見得能為你帶來好處,有時不妨“糊涂”點,反而對你更有幫助。尤其是在與客戶應對之時,表現(xiàn)得鋒芒畢露、事事計較,一定會令人反感,所以不如“糊涂”一點,這樣人際關系就能融洽一點,也能帶來更大的利益。
尊重小人物,會有大幫助
若是你現(xiàn)在自恃地位高,不尊重那些小人物,就等于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個強大的敵人;相反,若是你懂得尊重他們,也等于為自己帶來了朋友。
作為一個領導者或決策者,會做事與會用人是事業(yè)成功的必要基礎。
領導者事業(yè)上的成功,除了靠大人物提拔,更必須依靠廣大“小人物”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才能辦到。所謂的“小人物”,指的就是無職無權的一般下屬。要想成功,就要先打好你的領導基礎。
從古至今,任何有所作為的領導人都深深了解尊重群眾的重要性。在尊重“小人物”方面,戰(zhàn)國時代的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就是個好例子。
《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說,魏無忌為人仁厚,又能禮賢下士。凡是士人,不論才能高低,魏無忌都能謙虛地以禮相待,不因為自己富貴就怠慢他人,所以各地的士人都爭相前往歸附,因而他的食客共有三千人之多。在那時,各諸侯國因為魏無忌賢能、門客又多,所以十多年都不敢侵犯魏國。
當時,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因為家里很窮,只好去做夷門的守門人。魏無忌聽說后,就前去問候,要贈送他豐厚的財物,但侯嬴不肯接受。因而魏無忌就改擺酒席,大宴賓客。
當客人坐定之后,魏無忌帶著禮物,空著車子左邊的座位,親自去夷門迎接侯嬴。侯嬴整了整破舊的衣帽,登上車并毫不謙讓地坐在上首,想借此來觀察魏無忌,不過魏無忌反而對他更加恭敬。
之后,侯嬴又故意對魏無忌說:“我有個朋友住在街上的屠宰坊里,希望您能順便帶我去拜訪他。”
魏無忌不以為意,隨即駕著車子來到市場。侯嬴下車去會見朋友,故意花了很多時間與朋友談話,并暗中觀察魏無忌,但魏無忌的臉色更加溫和,即便市場上的人都看著這個場面,他仍然保持恭敬有禮的態(tài)度,沒有一絲不耐煩。
這時候,魏國的將相、王族、賓客都已到齊,等候魏無忌舉杯祝酒,因此隨從人員都暗地里罵侯嬴。
侯嬴看到魏無忌的臉色始終不變,才辭別朋友,登上車子。來到魏無忌家后,魏無忌領著侯嬴坐在上位,并為他一一介紹賓客。到了飲酒正酣時,魏無忌起立,來到侯嬴面前向他敬酒祝福。
這時,侯嬴才對魏無忌說:“我只是個守門人,但公子卻親自駕著馬車去迎接我。我本不應該去拜訪朋友,卻委屈公子跑了一趟。然而,我侯嬴想要成就公子的美名,故意讓公子的馬車久久停在市場上,借此觀察公子,但公子卻更加恭敬。市民大都把我看做小人物,而認為公子是有德行的人,能謙恭地對待士人啊!”
此后,侯嬴成了魏無忌的上賓,并為魏無忌的事業(yè)作出許多貢獻。
魏無忌之所以對許多別人看不進眼里的“小人物”如此恭敬,原因就在于他了解“小人物”中蘊藏的巨大潛能,而且只要能妥善掌握這個潛能,就能借助這種力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同理,一個領導人也該如此。要知道,人是最復雜的動物,想要成為卓越的領導人,就應盡力去了解你的下屬中潛藏著哪些人物,各有哪些才能、特長,有什么樣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
此外,也要了解他們的同學、朋友都是些什么人,他們的同學、朋友又有些什么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不要忽視“小人物”,在他們身上的投資,可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
相反,如果你只是因為一點私事而心情不好,但卻把這種不良情緒帶到了工作環(huán)境中,并且不加遏制地遷怒于下屬,讓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成為出氣筒、受氣包,那么你就可能遭到反噬。
當然,大多數(shù)下屬只會忍氣吞聲,不過一旦你得罪的對象是個有個性且自尊心很強的人,他就會在某天乘你不備之時重創(chuàng)你。也許,這個人有非同一般的家庭背景,他的家族中有人可以決定你的升遷,但你卻無端對他發(fā)火,那豈不是自己葬送了機會和前程?也許這個人頗有才華,幾年以后,會處于和你同級,甚至高于你的位置,這樣一來,豈不等于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未來的敵人嗎?
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小人物”也不會永遠當“小角色”,或許有一天也會變成“大人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若是你現(xiàn)在自恃地位高,不尊重那些小人物,就等于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個強大的敵人;相反,若是你懂得尊重他們,也等于為自己帶來了朋友。也許某天當你窮途末路、走投無路時,幫助你的正是這些“小人物”。
牢記對方的姓名就是尊重對方
人都有特征,有些人的特征還不止一種,你只要把他的特征當做新奇事物般仔細觀察,同時將那些特征與他的姓名連在一起,并在短時間內一再反復辨認,自然就能將名字熟記了。
保持恰當?shù)膽獙M退,是卓越領導人應該注意的社交禮儀。
不管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場合,千萬不要只想到突顯自己的形象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更不要忘記員工或顧客的姓名,這是鞏固自己領導基礎,以及維持良好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準則。
只要多在“認人”方面下工夫,就能讓別人喜歡你。
想要成為卓越的領導者,必須具備“認人”的本領。若能夠記牢對方的姓名,就很容易讓對方產生良好的印象,這種本領在交際場合中大有用處。
當對方對你十分熟悉你卻偏叫不出他的姓名時,雖然可以用含糊的方法敷衍過去,但心里終究覺得不安。有時,因為地位的關系,你應該先打招呼,他不便先招呼你,但你如果不記得他的姓名,無法及時跟他打招呼,他就會誤認你是自大傲慢、目中無人,這可就不妙了。所以,要在交際場合中擁有優(yōu)勢,熟記對方姓名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功夫。
有的老師之所以能在初次與學生見面后就叫出對方姓名,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奧妙,他們只是預先下了一種別人都不肯下的工夫,那就是拿學生的照片反復辨認,把每個學生的面貌都印入自己的腦子里,因此即便才剛見面不久,也能很自然地叫出對方的姓名,使對方不由得大吃一驚。
因此,你要熟記陌生人的姓名,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從照片上將相貌與姓名一齊熟記,這其實是容易辦到的事。
例如,有一張團體照片,你有意要熟記照片上每個人的名字,那相信每天只要多花十分鐘的時間,不到三五天就可以完全熟記了。
如果你沒有所遇見的人的照片,那么依賴照片的辦法便無法應用了。這時你不妨利用彼此見面的機會,細細辨認一下他的身體有什么特征,比如身材特別高是個彪形大漢,還是身體細長像個電線桿,還是雙目明亮或細如鼠目,還是嘴巴特別大鼻子特別高,還是頭發(fā)微禿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等等。
人都有特征,有些人的特征還不止一種,你只要把他的特征當做新奇事物般仔細觀察,同時將那些特征與他的姓名連在一起,并在短時間內一再反復辨認,自然就能將名字熟記了。
不過須注意一點,在觀察、辨認時,態(tài)度必須自然,不要顯出正在觀察的神情,那會使對方不自在,若是雙目牢盯、端詳不已就相當失禮,尤其是對于女性,這種動作足以使對方局促不安。
容貌美丑不代表才能高低
領導者識人不應以相貌為標準,這樣才能真正識別出下屬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是真正德才兼?zhèn)涞挠杏弥拧?/span>
以貌取人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大通病,這一點,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有所認識:“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是衛(wèi)國大夫,因能言善道而受到衛(wèi)靈公重用;宋朝是宋國貴族,因長得漂亮受到衛(wèi)靈公及夫人南子的寵愛。對于這種現(xiàn)象,孔子認為,要是一個人僅僅憑著能言善道或長相漂亮就得到君主的重用,那這個時代必有問題了。
荀子對這個問題也有相同看法,在《非相》篇中,他批判了唯心主義的識人術,指出以貌取人的荒謬。他說:“看一個人的外貌、體態(tài),不如研究他的思想。”
荀子明確指出身材的高矮胖瘦、相貌的美丑,都不能決定一個人思想的好壞和能力的高低。他又舉例說,衛(wèi)靈公有個臣子名叫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模樣非常古怪,然而卻“名動天下”;楚國官令尹孫叔敖的頭發(fā)短又稀少,左手長、右手短,身材非常矮小,但仍“而以楚霸”;另外,“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但卻平定了白公勝之亂,“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著于后世”。
長得體面的當然也有,比如夏朝和商朝的兩個暴君夏桀和商紂“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后世言惡,則必稽焉”。后人論起亡國之君,必會想起他們。
他們會遭到這樣的下場,顯然不是由于容貌不美造成的,而是由于他們才疏學淺、思想卑下、不懂選賢任能所致。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沒有才能與他的相貌無關,所以古語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這么說:“你可以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以此來評論一個人。”[
領導者的識人學主張勿以貌取人,是因為以相貌取人容易識錯人、用錯人。事實上,其貌不揚的人當中有不少有才學的人,相貌出眾的人當中也有不少平庸之輩,人的才能與人的相貌之間根本沒有必然的關系。
所以,領導者識人不應以相貌為標準,這樣才能真正識別出下屬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是真正德才兼?zhèn)涞挠杏弥拧?/span>
觀察小習慣,避免大麻煩
懂得從小習慣了解一個人的內在特質,領導者才能發(fā)掘人才、知人善任;懂得從小地方、小事情判斷未來情勢,領導者才能防微杜漸、預防禍端。
道德修養(yǎng)是從微小之處逐漸鍛煉形成的,各種禍患也是從微小的事物逐漸發(fā)展釀成的。禍與福在剛剛萌芽的時候,都是微小而不易察覺的,不過身為領導者就要能以小見大、從微小處識人,這樣才能了解一個人的本質,并事先預防禍患的產生。
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往往只看到近利而不去考慮未來,這樣因小失大不就是將自己置于危險之中嗎?
漢代,大將軍竇憲娶妻,國內各地官員都去祝賀,因此漢中太守也想派人去,但部下李命勸道:“竇氏恣意橫行,他的危亡立即可見,您不交往也罷。”
可是,太守仍害怕不祝賀會招來禍患,因此李命便請命讓自己充當使者。他在路上故意拖延時間,結果還沒趕到便得知竇憲被誅殺的消息。由此可見,從小識大、從已知識未知,可說是行事甚至保命的第一要訣。
在美國,有個有遠見的婦女做了件聰明的事情。某天,這個婦女突然取出自己在某銀行存了多年的所有存款,結果幾天之后,那家銀行就倒閉了。很多人都十分納悶她到底是怎樣預料到的。
后來,這個婦女說,在不久前的一次聚會上,她見到這家銀行的總經理。她發(fā)現(xiàn)這個總經理的服飾非常講究,連指甲都經過高級美容店精心修整,所以,她立即感到自己的存款有化為烏有的危險,因為一個事業(yè)心很強的男人是不會花費這么多精力和錢財來修飾自己的。
由這個例子可知,從小處識人有多么重要。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及一個人的本性,往往會通過自身的一些小習慣、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
例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敏捷、眼神鋒利、易沖動的人,往往是性情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wěn)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wěn)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于這些不同性格的人,一定要能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
不過,僅是注意到一些小習慣是不夠的,領導者在識人時,還要能不為表象所迷惑,應仔細辨別外在表現(xiàn)與內在實質間的落差。
以下便是從小處識人的幾個要則:
一、輕易承諾他人要求的人,看起來似乎很爽快,其實往往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會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二、對什么事都認為很簡單的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能干,但在真正做事時,卻沒辦法把事情辦好。
三、前進快速的人,看起來非常迅猛,其實來得快,退得也快,就像孟子所說的“其進銳者,其退速”,這種人做事時通常不能堅持到底。
四、處理事情習慣大聲吆喝的人,看起來似乎明察秋毫,其實那只是虛張聲勢,做事時反而會越弄越糟。
五、表面上對你唯唯諾諾的人,看來似乎忠誠可靠,但這種人反而會趁你不備時,從背后捅你一刀,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
懂得從小習慣了解一個人的內在特質,領導者才能發(fā)掘人才、知人善任;懂得從小地方、小事情判斷未來情勢,領導者才能防微杜漸、預防禍端。
所以,以小知大可說是領導者最需要培養(yǎng)的功夫,只有如此,領導者才能順利地推展他的事業(yè)與計劃。
由小見大是舉用人才的好方法
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行,這為領導者提供了一個觀察人的好方法。
某位君主有一次對他的近臣說:“某個臣子對妻子十分冷淡,這實在很不應該。假使夫婦之間感情不和睦,并且有足夠的理由離婚,那他大可名正言順地和妻子離婚,否則就應該互敬互愛、白頭偕老,不但要同甘,更要能共苦。像這樣連對自己妻子都非常冷淡的人,對待別人更是可想而知,這種人絕對不可靠。”
這就是這位君主從某個臣子對待妻子的態(tài)度,推測他的本性和可能的處世態(tài)度,所使用的就是比較觀察法。
此外,在《韓非子》一書中,也收錄了極多類似的觀察法實例。像晉國重臣文子,有一次因為被某案牽連,于是匆忙逃命,在慌亂中逃到京師外的一個小鎮(zhèn)。這時,跟隨他逃亡的侍從說:“管理此鎮(zhèn)的官吏,曾出入大人的府邸,可視作親信,不如我們先到他家稍稍休息,等行李送到后再趕路好嗎?”
文子說:“不可,此人不可信賴。”
“為什么呢?他曾追隨過大人啊!”
文子分析說:“嗯!此人知道我喜好音樂,即贈我名琴;知道我喜好珍寶,即贈我玉石。像這種不用忠告而以寶物博取我歡心的人,如果我前去投靠他,必定會被他抓去獻給君王,以博取君王的歡心。”
因此,文子不敢作停留,連行李都來不及帶走,就連忙繼續(xù)趕路。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錯,后來此官把文子的兩車行李攔截下來,獻給君王邀功。
《韓非子》中有一個例子說,從前一個名叫魯?shù)さ挠问恐苡蔚街猩絿氚炎约旱牟呗垣I給君王,可惜投遞無門。于是,魯?shù)べ浥c君王親信的幕僚大批金銀珠寶,請他代為引見。這辦法立即生效,魯?shù)ず芸炀瞳@得中山王召見,在說話前中山王先以山珍海味款待他。
在筵席間,魯?shù)げ恢肫鹗裁矗鋈环畔驴曜油顺鰧m殿,而且也不回旅舍取行李,立即離開中山國。
魯?shù)さ钠腿撕荏@訝地問他:“他們如此厚待您,您為何離開呢?”
魯?shù)せ卮穑骸斑@個君王容易被他的親信左右,自己沒有一點主見。所以假若日后有人毀謗我,君王必定會懲罰我,因此還不如早些離去。”
還有一個例子,魏國將軍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當時,樂羊之子正好在中山國內,于是中山國國王將樂羊之子殺死,并做成肉湯,送到圍在城外的樂羊陣營中,豈知樂羊竟面不改色地將肉湯喝光。
魏王聽到這個消息后,感動地說:“樂羊竟為我吃下自己兒子的肉!”
可是,他身旁的大臣卻以責備的口吻說道:“連自己兒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魏王一聽才醒悟過來。后來樂羊打敗中山國凱旋,魏王雖然犒賞了他,但從此不再重用他。
另外一個例子是,魯國重臣孟孫在打獵時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車子把小鹿載回。在回去的途中,有一只母鹿一直跟在車后哀鳴。秦西巴覺得母鹿十分可憐,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孫返回家中知道緣由后,極為生氣,于是把秦西巴放逐了。但是,一年之后,孟孫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還任命他擔任輔佐自己兒子的職務。
見到這情景,孟孫的近侍驚訝地問:“前些時候,您剛剛處罰了他,如今卻又委以重任,這是為什么呢?”
孟孫回答說:“他連小鹿都不忍捉回,足見他宅心仁厚,所以他對待我兒子也一定會很仁慈,我不必擔心他會做出謀害的舉動。”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觀察對方在待人接物時的表現(xiàn),再通過比較,進而得知他的品行。由此可見,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行,這為領導者提供了一個觀察人的好方法,同時也告誡每個人:你在不經意時所做的某一件小事,也許已經被一旁的有心人記在心里了。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時,都要小心謹慎,才不會讓一件小事影響了他人對我們的評判。
用人,絕對不能有私心
“唯才是舉”是經營者必須具有的胸懷和品德,哪怕你曾經討厭過他,也不能因為個人的恩怨而影響公司的發(fā)展。
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者,對于企業(yè)是非常重要的。他不僅能使企業(yè)本身充滿活力,最重要的是能使企業(yè)的員工目標一致,精誠團結。相反,如果領導者不具備領導能力,則那個企業(yè)不僅不會發(fā)展,反而會離心離德,甚至崩潰。
因此,松下幸之助非常贊同破格提升人才。他認為,只要選對了人,公司的繁榮就指日可待。他破格提拔山下俊彥出任公司社長就是明證。
在日本,依照資歷升遷是不成文慣例,破格提拔人才阻力很大。因此,在真正需要破格提拔人才時必須特別慎重。首先,松下幸之助會和年長的員工進行溝通,使他們同意和支持提升新人的職位。
松下幸之助說:“當你把某人提升為課長時,等于忽視了該課內曾經照顧過這個人的許多前輩。我覺得,如果只是把派令交給新課長并予以宣布,是不夠的。我主持公司時,總是交代得很清楚,那就是讓課內資格最老的人,代表全體課員向新任課長宣誓。”
松下公司的做法頗具意義,當某人接受課長的派令后,他致辭道:“我現(xiàn)在奉命接任課長,請大家以后多多指導及協(xié)助。”然后,由課內資格最老的成員,代表全體員工致賀詞:“我們發(fā)誓服從新課長的命令,勤奮地工作。”這么做,旨在提高新任課長的威信。
或許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未免故意為難別人。
如果年長的員工對新上任的課長不滿意,采取強制宣誓的辦法,不僅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帶來許多麻煩。因此,在提拔新課長時,要先廣泛地征求課內人員的意見。
松下幸之助特別強調,提拔人才時,最重要的一點是絕不可以有私心,必須完全以這個人是否適合那份工作為依據(jù)。只要是有才能的人,為了工作而加以提拔,其他的下屬也是會理解和支持的。
因此,“唯才是舉”是經營者必須具有的胸懷和品德,哪怕你曾經討厭過他,也不能因為個人的恩怨而影響公司的發(fā)展。
抱怨,有時是下屬不滿的信號
先調查清楚他發(fā)牢騷的原因,如果是因為他有能力,卻受排擠或工作崗位不適當,那么就要給他合理的職務,讓他發(fā)揮才能,平息他的牢騷。
對待滿腹牢騷的人,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提拔他,二是根本不理睬他。
要下屬不發(fā)牢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通常的情況是下屬發(fā)牢騷,領導者卻故意裝作沒聽見。
身為領導人,若聽到下屬發(fā)牢騷,首先要問的是,他為什么發(fā)牢騷?
先調查清楚他發(fā)牢騷的原因,如果是因為他有能力,卻受排擠或工作崗位不適當,那么就要給他合理的職務,讓他發(fā)揮才能,平息他的牢騷。
施布爾是一家大公司的一個小班長,手下管著十幾個人。雖然每次他都能準時把上級交付的工作完成,然而上級都不太喜歡他,甚至有點煩,但對他又無可奈何,因為在工作上他表現(xiàn)得很優(yōu)秀。
那又為何這樣呢?
原來,每次上級部門交付他生產任務時,他總會抱怨:“我每個月就拿這么一點點薪水,為什么老是要交給我這么多任務?”
后來,這事被公司的總經理知道了。總經理派人對施布爾的工作進行詳細考察后,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提升他為部門的經理。果然,他上任不久,就把這個原本效益不彰的部門,整頓得有條不紊,公司的利潤也增加許多。而且,他對于上級交付的任務也不再抱怨了。
我們不妨回過頭,設想一下這個故事的另一種結局。
假如公司的總經理不是給施布爾更多的責任和更高的職務,而是對他的抱怨不予以理睬,甚至以開除或降級相威脅的話,那么,公司失去的不只是一個有才能的人,還有一大批了解他的人。
因為,施布爾的抱怨,是建立在自己不受重用的基礎上,抱怨只是他不滿的信號,而并非他的缺點或本意。
像這樣的人,你只要重視了他,給他安排合理的職務,他的抱怨就會停止。
用事實堵住下屬的牢騷之口
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假設也有下屬成天發(fā)牢騷,指責你為什么只升遷其他下屬而不晉升他,你就可以讓事實來說話,讓事實來堵住下屬的牢騷之口。
如果下屬在性格上就是一個愛抱怨、愛發(fā)牢騷的人,那么,你應該找機會教育和警示他們,使他們改正。
有些人整天抱怨工資太低、主管看不起他,或者別人升遷了,為什么自己卻沒有,成天怨這怨那的,而對于自己的分內工作又不能照要求完成。
對于這樣的下屬,如果你是領導者,大可大聲地訓誡他:“你先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做好,再來找我。”
或者,你可以采用一種更巧妙的方式,去找一個有辦事能力并且任勞任怨的人,然后把同樣的任務分別交給這個人和那個愛發(fā)牢騷的人去做。
完成之后,再把他們的結果放到一起,讓大家來比較孰好孰壞,趁機讓那個抱怨者心中清楚:別人升遷是因為他的能力比自己強的緣故,而不是靠什么私人關系。
有一個生意人想買一批土豆,于是,就派他的兩個學徒去市場了解一下行情。
學徒甲去了一會兒就返回了。他一面埋怨今天天氣太熱,害自己跑出一身汗,一面向老板報告今天市場上土豆的價格,然后便去沖涼水澡了。
學徒甲沖完涼水澡坐到店面,學徒乙才汗流浹背地回到店里。他不僅向老板匯報了今天市場上土豆的價格,還把昨天和前天的土豆價格一并告訴了老板,并向老板建議說,今天的價格已經是最低的了,恐怕到明天就會漲價。
老板覺得學徒乙分析得有道理,于是,又叫他去市場上找一個賣主來店里談價錢。這時,學徒乙卻一指門外說:“我考慮到老板有可能要買,所以已叫了一個賣主在外面等候了。”
老板到外面一看,覺得土豆品質不錯,價錢也確實比前幾天低廉,于是就很快地把那個人的土豆買下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什么呢?
喻義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假設也有下屬成天發(fā)牢騷,指責你為什么只升遷其他下屬而不晉升他,你就可以讓事實來說話,讓事實來堵住下屬的牢騷之口。
制造假信息讓對手深信不疑
談判中嚴防信息泄露是談判者的常識,但在某種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間接把自己談判立場的細節(jié)等,悄悄地、裝作不經意地泄露出去,以達到己方需要的某種目的。
《三國演義》中有段精彩的“蔣干”盜書情節(jié):赤壁大戰(zhàn)前夕,曹操將水師屯于江北,隨時準備揮師渡江南下。為了探查軍情,他便派蔣干前去東吳察看動靜,周瑜則趁機施展反間計。
當時,東吳情勢危急,由于北兵不習水戰(zhàn),東吳唯一的制勝之道便是“火攻”。但曹操用了張允、蔡瑁兩個頗有能耐的水軍都督,絕對不會將船一只只連著鎖在一起,以便己方火攻。
周瑜正在為此事著急時,忽聞昔日同窗蔣干來訪,心中懸著的巨石終于落地。
周瑜與蔣干相見,少不得痛飲一番,以敘同窗之誼。不久,周瑜假裝不勝酒力醉臥床帳之內,鼾聲大作。
蔣干受曹操之命到東吳來探視虛實,自以為已經把周瑜灌醉,可以暗中進行調查了。夜晚萬籟俱寂,他見周瑜醉臥不醒,就拿起放在桌上的一封書信,偷看起來。
不看則已,一看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原來竟是張允、蔡瑁私通周瑜的書信。由于事情緊急,他便趕緊過江復命了。
曹操看了書信后勃然大怒,頓時心生殺機,當即命人將新任水軍都督張允、蔡瑁捉來轅門斬首。
消息傳到周瑜耳里,周瑜自然欣喜若狂。
曹操仰賴兩位新任水軍都督進攻江南,東吳水師兵微將寡,自然不敵。周瑜于是乘蔣干來訪之時,偽造曹操水軍都督請降書信,信中內容全是“即將操賊之首,獻于麾下”之類的言語。
他把偽造的秘密書信故意放在桌上,然后裝睡讓蔣干去偷。曹操見是蔣干竊來的書信,信以為真,再加上疑心病重,居然自己除去了周瑜的心頭之患。
類似“蔣干盜書”的情節(jié)也可以巧妙地運用在商業(yè)領域。
例如,在各種談判中嚴防信息泄露是談判者的常識,但在某種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間接把自己談判立場的細節(jié)等,悄悄地、裝作不經意地泄露出去,以達到己方需要的某種目的。
當然,你也可以在談判過程中,突然揭開自己的面紗,如果以私下談話的方式直接泄密,可以說:“這可是我們私底下這么說,我們老板有可能與N公司談判,而不是貴公司。”以此迫使對方降低要求,不過奏效與否,就看你是否能做得天衣無縫,讓對方相信。
另一招就如周瑜泄密一樣,對方渴望得到某方面的秘密,而且是在你“一時疏忽”之下得到,就會使對方視作珍寶,而你也最容易達到目的。
這一招靈不靈,還得看對手是否選擇采取窺探別人隱私的方法。
這一招的方法較多,例如為了使對手認為有其他競爭對象存在,可以把一本記載著競爭者姓名、電話號碼的本子,隨意放在桌上,然后故意忘記帶走。記事本上還可以寫上其他競爭者的最低報價、自己的最高出價等。
事情往往很奇怪,如果你直接告訴對方,他不一定會相信,如果任由對手偷偷摸摸地發(fā)現(xiàn),反而會使他深信不疑。
所以,要制造假信息,通過這種方式傳出去,效果會特別明顯。
發(fā)現(xiàn)致命的缺點,才能起死回生
為了要讓克萊斯勒公司起死回生,在精兵簡政方面,艾柯卡毫不手軟地砍了“三板斧”,將那些身居高位而毫無建樹的平庸之輩全部撤換。
下一篇:準確營銷用軟文打開一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