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創新?創新有很多的內容,我們一般理解的創新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智能手機算一個創新,但這只是狹義的創新,廣義的創新的內容要比狹義的創新豐富得多。
廣義的創新除了這種狹義的技術創新之外,還包括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京東的電商,這就是一個零售業模式的創新,當然他用了一些互聯網。還有一些我們看到的,沒有用任何的新技術進行的創新,那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創新還包括了組織的創新,同樣是深圳的企業比如萬科,萬科的樓盤很多,如何能夠激勵萬科的每一個員工去最大化股東的利益,萬科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組織上的創新,就是“事業合伙人制”,不涉及任何技術,事業合伙人的創新起了什么作用?
每一個項目都有一群合伙人,這個合伙人有管理人員、有員工,大家都相當于盡管不是萬科的股東,相當于都是這個項目的股東,都可以從這個項目的收益中獲得收益。用這樣的方法來激勵每一位員工去努力工作。
創新而言我認為深圳是全國創新城市的第一位,這個城市可以稱為“創新城市”。我每次到深圳來心情都比較愉快,深圳真的是一個創新城市,要珍惜這個創新環境。我在深圳看到了最多的創新企業,我在深圳看到了最多的創新技術,我的很多學生都在深圳。這里的商業環境、創新環境,跟全國其他城市相比那簡直就是天淵之別。
中國的創新企業數一數,華為,民營的,在深圳;騰訊,民營的,在深圳。這些創新企業全都是民營企業,哪有什么政策扶持。現在做大了,政策送上門去了,在他剛初起的時候誰扶持他了?
馬云慘到找不到投資人,馬化騰到處求爺爺告奶奶,最后南非的一個投資家投了他一把。南非的投資家為什么投了他一把?我估計南非遠在萬里之外根本不了解中國的情況,稀里糊涂給他融了一把資,就做成了一個騰訊。
創新的認識誤區
企業只有在嚴峻的經濟環境中做好自己的工作,特別是要做好創新。當前我看到了不少企業對于創新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大家都意識到創新轉型的迫切性,但是又感到似乎是落入了一個轉型的悖論。
我的學生跟我說“教授,我現在發現如果不轉型的話是等死,轉型是找死。你看這兩種死法哪種更好一點?”我說“之所以有這種悖論,是因為你對轉型存在著錯誤的理解。”
我們有一些企業家把“轉型”錯誤地理解成“轉行”,轉型不等于轉行,轉行確實找死。轉行恰恰用你的短處在跟行業中已經建立起優勢地位的企業進行競爭,所以我一再強調,轉型不是轉行。轉型往往要求在你最熟悉的企業中來思考,來改變現狀,來求得生路。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彼得德魯克寫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本書是1984年出版的,今天我們讀起來沒有任何過時之感。德魯克在這本書里提了幾個觀念我非常贊同,一個觀念就是“創新需要專注”,第二個觀念就是“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創新在傳統行業中照樣可以進行。”
德魯克用1980年代美國的數字說明,創新型企業3/4來自傳統行業,只有1/4是來自科技行業。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我不是互聯網、我不是大數據,我不懂人工智能就不能創新。
錯了,你是賣蔥的賣蒜的,你是炸油條的、開飯館的,你是做鞋的、做衣服的都可以創新,創新有高科技當然好,但是并不以高科技為前提條件。德魯克在這本書里面舉了很多傳統行業的創新,這些創新都收到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沒有什么高科技。
你們看麥當勞的創新,用了高科技了嗎?沒有任何的高科技。就這樣造了一個大市值的公司,而且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快餐行業。
這是我們企業在創新的道路上需要澄清的一些誤解。只有在一個行業專注地去經營,長期地去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你那個行業中的痛點問題是什么。德魯克在這本書里面舉了很多的例子,他都說明:創新需要專注。創新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最近我看了很多的企業,中國的企業還是有希望的,我之所以到深圳來心情比較愉快,也是看到了一些企業在積極地思考如何進行創新。從這些企業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不要妄自菲薄。
小結
大家都說未來宏觀經濟有很多不確定性,在我看來未來宏觀經濟沒有什么不確定性,非常確定的,就是L形的長尾巴,大家不必對宏觀感到焦慮,焦慮的原因是我們難以把握,其實現在宏觀我覺得很好把握。
你就準備好L形的尾巴還有個三五年就好了,不必再為這些事情再花時間費腦筋去思考,要思考的是在長L形中企業怎么辦,從過去的制造轉向研發,從過去的市場份額轉向思考創新,轉向產品,專注產品、專注技術。
以中國企業家的才能,以中國市場的巨大,我相信只要我們下決心轉型,這個任務是可以完成的。而只有中國的企業能夠創新,不斷地保持活力,中國的宏觀經濟未來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