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發表時間:2019/2/25 12:17:42??來源:高維學堂??作者:mataoli??
其它 發表時間:2019/2/25 12:17:42??來源:高維學堂??作者:mataoli??
用戶聲音很重要,很多企業鼓勵一線員工收集用戶聲音,還請了咨詢公司,拿來一堆用戶數據,分析完了再給一套解決方案。但是,這只是淺層次的用戶驅動。
真正的用戶驅動是什么?要從企業的底層開始灌輸用戶價值,從文化、流程、定價、戰略等方面都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如何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才是深層次的用戶驅動。
什么是用戶反向驅動力?它真正的定義和價值是什么?下面將通過我所經歷的兩件小事,和大家分享我對它的理解。
1.亞馬遜如何做企業對標分析
第一件小事叫做企業對標分析(benchmarking)。很多企業都在做對標分析,簡單來講就是想知道競爭對手在干什么,哪些是競爭對手有而我沒有的,然后在競爭對手強的方面要學習它,弱的那一方面我們就要去攻擊它。
企業對標分析通常都是通過咨詢公司去做,比如像亞馬遜,差不多每一個季度,它就會做一個全路段的、全流程的對標分析。這個時候,他們會在京東、阿里、天貓這些平臺買大概四五百單貨,而且分品類購買,然后開始追蹤。
比如,同樣的一個產品,我們要看各個平臺之間的價格高低,頁面設計的好壞,他們是怎么描述這個產品,他們的供應商是誰等等,這是頁面瀏覽階段的。而在購買的階段,我們要比較他們有沒有一鍵下單?下單要按幾次?下單以后運輸時長是多少?他們給消費者承諾的送達時間誰更短,誰更長?就是全路段會做一個對標分析。
其實我在戴爾和可口可樂的時候都經歷過這種對標分析,這是一個很傳統的打法。但是我到了亞馬遜之后,卻發現同樣的一套打法,每個企業理解和思維邏輯完全不一樣。
正常的企業,在拿到咨詢公司的對標分析結果之后,他們的思維邏輯是這樣的:
首先第一個是WHAT,就是什么是對方有而我沒有的,會很清晰地標注出每一個流程節點上你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別。
第二個是HOW,就是讀完報告之后,大部分正常的公司都會這樣想:競爭對手有而我沒有,那么我們能不能具備競爭對手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
第三個是IF,就是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做到跟競爭對手一樣,甚至可以比他們做得更好。這是一個企業正常的思維邏輯。
去亞馬遜的第一個季度,我代表運營部門去參了參加了季度企業對標分析。當時我的思維是這樣:京東、阿里、淘寶有的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跟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我們要做出什么承諾?做出什么改變?我開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巴拉巴拉地講,但是,沒一會我就被反駁了:“Peter,你這樣不對,亞馬遜對標分析不用這種思維。”我當時就愣住了。
那么,亞馬遜是怎么做對標分析呢?
他們沒有問我們要怎么做才能超過競爭對手等這些常規的問題,他一上來就問:“Peter,你覺得用戶要什么?你覺得用戶在這一點上,他們最需要的解決方案、政策、流程、工具是什么?”整整一個小時大家都在圍繞用戶討論。
這跟我以前的認知完全不同,對我沖擊非常大,他們并沒有按照傳統的管理學邏輯和企業經營思維來做這件事。沒有盲目的跟隨和追趕自己的競爭對手,而是思考用戶的核心需求。
亞馬遜花了一大筆錢,請了咨詢公司,買了500單貨,然后得出一份全流程的企業對標分析報告。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這份報告了解各個行業、各個競爭對手的打法,以此反思用戶到底想要什么。最后每個部門都要拿出一個行動方案來。對于和競爭對手差異化的地方,如果不想改,就要證明用戶真正要什么?如果想改,你也要證明為什么要這么干?無論是改還是不改,一定是因為用戶的需要。
所以什么叫做用戶思維?什么叫做反向驅動?這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很多的企業在收集用戶信息的時候,首先關注的是競爭對手,但真正有用戶反向驅動力概念和思維方式的公司,它關注的是什么?是用戶。
所以,這次帶給我很大的沖擊,讓我開始思考用戶到底有什么意義和價值。亞馬遜與別人的最大不同是什么?正常的打法是直線思維,就是看競爭對手,在我和競爭對手之間比較完了以后采取行動,怎樣做到跟競爭對手一樣甚至更好。
而亞馬遜的打法,是在中間加了一個用戶,在看完競爭對手和我們的不同之后,要回到用戶身上,要看用戶究竟要什么。如果是用戶需要的,我們就改;如果用戶不需要,我們就不改,即便競爭對手都這樣做,即使整個行業所有人都這樣做,我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我也不改。
2.亞馬遜如何做用戶體驗分析
再舉一個例子,是我去亞馬遜之后,經歷的第二次大的思維轉變。
現在的互聯網企業都很關心用戶體驗,行業里也有專業的衡量刻度,目前有三種最流行的做法:分別是用戶滿意度(CSAT)、凈推薦值(NPS)、用戶費力度(CES)。
第一個刻度用戶滿意度,是大家最了解也是目前用的最多的方法。比如我們每次打客服電話的時候,客服人員在回答了所有問題后,最后會讓我們評價,滿意或者不滿意。然后再根據反饋統計出滿意客戶的百分比。
第二個刻度是凈推薦值,加入了商業回報概念。最核心的是當你使用了我的產品,體驗完我的服務以后,是否愿意把我的產品和品牌推薦給別人?比如10個人,有5個人對這個產品極度滿意,愿意推薦給親朋好友。但其中有3個人說極度不滿意,不愿意推薦給朋友。這時候NPS等于多少呢?NPS等于2(5減3)。NPS是行業里頭普遍被用來衡量品牌忠誠度的,全球現在最高的兩家公司,一家是蘋果,一家是亞馬遜。
第三個維度用戶費力度。舉個例子便于大家理解,比如老塞咖啡,如果想衡量消費者到店里消費的滿意度,在店里就能直接完成。但如果我們想了解他們是怎么知道老塞咖啡的,以及他們想尋找一個咖啡品牌或者那樣一種生活方式,是通過什么樣的渠道,什么樣的信息,花了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到這種信息呢?
這就需要全平臺多渠道的去了解,當一個用戶想購買一家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的時候,需要花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就能實現?當產品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是能快速輕易解決呢?還是需要花時間去百度、去朋友圈問朋友、去論壇等等,最后才得到解決方案。
這就是企業費力度,是一種比較新的測量方式,目前市場上用的企業不多。
用戶滿意度和凈推薦值,它的調查范圍和數據的收集都是在企業可控范圍內的,但費力度則是超出企業范圍的。
用戶測量我做了十年了,所以很了解這三種方法怎么玩。剛好在我加入亞馬遜大概快一年的時間,我們去美國開了一個全球用戶體驗的交流會,其中有一個議題就是談亞馬遜怎么樣能夠更精準的預測、感知和測量用戶體驗的高低。
當時,我志在必得,想利用這個好機會,樹立我的光輝形象。我非常自信地在會上提出,現在很多先進的公司已經開始嘗試用CES,并且列舉了一些用了這種方法的行業很酷的公司。我的邏輯就很簡單,這是行業最先進的方法,是競爭對手已經采用并領先的方法,所以我們要跟上,不能落后于人。
可是我還沒講完就遭到了大伙的質疑,他們上來第一句話就問:“Peter,為什么競爭做的事情,我們就要做?為什么這家公司用了CES,我們就要換到CES?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成為追隨別人的NO.2?而不是成為NO.1?”
這次討論又一次改變了我對管理學的認知,因為一直以來我渴望改變,愿意花錢去學習,去了解競爭對手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但從來沒有意識到真正驅動我們改變的不應該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誰?我們的用戶!是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
所以通過以上兩個親身經歷的小案例,開始讓我意識到什么叫用戶反向驅動力。非常簡單,就是這句話,我的前老板貝佐斯說的:“我們從不關注競爭對手,我們只關注能為用戶創造什么價值。”這就叫用戶反向驅動力。
競爭對手很重要,在商言商,如果我們不知道競爭對手在做什么,那是死路一條。亞馬遜真的不關心它的競爭對手嗎?其實從技術手段上來說它相當關注。比如用戶對標分析,每個季度花那么多的錢買五六百單貨,為什么?是要隨時監督、觀察競爭對手在做什么。但實際的工作的重心和注意力并不放在競爭對手身上。
目前很多企業的身段其實是隨時在變的,有時候關注的是客戶,有時候關注的是競爭對手、渠道商以及其他的一些噪音,這是很難做到轉身和改變的。因為這個過程中收集的信息會出現矛盾和沖突,很難有一套清晰的打法。
只有永遠對準用戶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做到180度轉身,反向驅動企業的變革,而且這個時候驅動企業做出的改變才是真正對用戶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要讓“用戶反向驅動”在企業真正落地發揮價值,要公司各個維度上改變我們的思維和態度,才有可能讓用戶反向驅動力真正落地。
亞馬遜這家公司極有可能在用戶反向驅動這一點上成為一個標桿,因為它不僅始終把用戶放在首位,還有一套很清晰的思路和策略在指導它。
上一篇:華為折疊屏5GMateX深度解析
下一篇:優衣庫設計理念及零售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