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企業做品牌從哪里開始?如果有一個品牌任務單的話,大致是這樣的:
1. 明確為什么要創業,要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是你?
2. 把理想變成一套話術,自己去講,高管去講,招人的時候講,新員工認同并愿意主動對人講。
3. 產品出來的時候,結合你的理想講產品,在微博、朋友圈講,通過朋友找媒體采訪你,參加行業活動講。
4. 注冊公司品牌。
5. 物色在品牌公關方面能支招的人,記者、公關大咖、政府官員,獲得免費咨詢。
品牌如果傳播,需要把理想變成傳播的話術,你說要成為世界第一,who cares?你要解釋給客戶的利益,告訴他們:我是誰,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是我。
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不能用利潤來說明和界定企業的概念。他說:“一個人到內華達大沙漠去尋找鈾礦只是為了發財,僅憑此話我們對他的工作仍然一無所知;如果有人告訴我們,一位心臟專家是為了謀生或是試圖造福人類,此時我們對他的工作也是一無所知。”
這就是初創企業”做品牌”——品牌傳播的一種姿勢,擁有一套體現初心,便于傳播的銷售話術。
但是初創企業的初心和表達差異很大,90后的創始人不像70、80后那么志向高遠,有時候就是打游戲的感覺——老子比你強多了。
喜茶的創始人聶云宸是1991年的,創業都五年了。跟他聊天,你想套出“做市場第一茶飲”,“讓中國人屹立世界”,“讓天下沒有難喝的奶茶”這樣的話,沒門,他就是想玩不一樣的,看著臺灣配方的奶茶店,加珍珠、加奶蓋這種東西,覺得這算什么啊。
他也不想叫什么“第一款芝士現泡茶”,對占據品類第一這種傳統品牌理念并不在意,“以后沒人喝芝士茶了,我們還在”。 他要“一杯喜茶,激發一分靈感”這種感覺,粉絲喜歡酷酷的設計感,不在意排隊,痛恨山寨設計。
消費升級時代的很多初創品牌都是這樣,不高喊情懷,只堅持調性,甚至不去太多考慮怎么做品牌,就是集中把自己喜歡做的,做到極致,重要的是圍繞自己要堅持的調性建立一套完整的,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運營體系,這也是喜茶沒有刻意“做傳播”,但是在上百個山寨品牌的擠壓中還能生存發展的原因。至于有意識的傳播,開始無非是開個公號,做持續的內容輸出。
這種套路,可以讓缺少資源的創業公司支撐個一年半載。
第三個問題:初創企業做品牌與成熟企業有什么不同?首先從狀態上,照李倩的話說:“絕大多數大公司的品牌和營銷方法都不適合創業公司。大公司有能力且需要西裝革履,正襟危坐,創業企業則應該摸爬滾打,東奔西突。學品牌要學思路,千萬別學錯了對象。”
這話充滿對大公司的偏見,但對比場景隨時可見。
大公司的品牌公關活動,哪怕是一個站著的雞尾酒會,也有穿制服的服務生穿梭客人中間,托盤里有香檳、紅酒、飲料。客人說話低聲細語,爽朗的大笑是刻意引起注意。
創業公司的雞尾酒會,一般沒有酒,也沒有雞尾,容器都是一次性杯子,沒有那種用牙簽挑起的精美小食,只有從圓桶里往外倒的薯片。
但是創業公司的干貨是行業見解。 我問過一些媒體記者,愿不愿意參加初創企業的活動,是不是會發報道。他們都說,不管公司大小,看你開發了什么改變行業的產品,提出了什么影響未來的主張。 所以很多小公司,比如網游公司、數據公司,媒體都愿意參加活動和發稿。
初創公司與大公司相比,做品牌公關還可以有這么幾種不同:
1. 不怕犯錯。 不要什么東西都想好了再說,重要的不是你講得正確,而是你能啟發什么。
2. 特別重視危機管理。 大公司的危機可以靠體量扛過,小公司可能吾命休矣。315晚會曝過光的企業,麥當勞、耐克、蘋果、陸虎,這些大公司都還在。小公司,那些造假的黑作坊,后來都是直接從地球消失。
3. 把創始人個人品牌發揮到極致。 網紅能力強的創始人能以一當十。
但是想想這些事情的難度,創始人可能感覺撐不下來。發議論爭議太大,怎么把握輿論,單槍匹馬怎么在黑暗森林里生存?
遇到危機或攻擊,怎么找到攻擊源,怎么迅速找到化解危機的外部資源?
創始人的故事別人已經聽膩了,我的個性又不像羅永浩、周鴻那樣鮮明,持續輸出太難了。
有這種事到臨頭無所適從的感覺,就可以考慮品牌公關招人了。
第四個問題:初創企業建立品牌公關團隊,應該找什么樣的人才?
找認可創始人理念的人才。
公關在任何公司都不是最核心的人,盡管我們畢生的目標都是成為核心。 但是創業公司絕不可把品牌公關當成一般的職業經理人,品牌公關負責人要充分認可創始人理念,他要傳播這個理念,還要看到創始人的弱點,幫助你,保護你,在你糊涂的時候把你罵醒。面試的時候,你覺得眼前這個人,能不能做到這些?
在缺少資源時能迅速交活兒的人才。
公司總是缺少資源,品牌公關就是要在這種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面試的時候,如果他先問你給多少預算,配備多少人,你基本就拒絕吧。如果他興奮地告訴你可以做這個做那個,你激動地說做啊需要多少錢,這個人也許是正確的人選。 順便說,品牌公關是需要費用的。
自我學習能力強的人才。
自我學習差不多是互聯網時代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了,但是很難考察。你可以問問他,有什么得意的案例,自己什么體會,總結了什么。平時參加什么行業活動,到哪里找這樣的人才呢?可能有這么幾個主要途徑:有過3-5年500強企業經歷的人才。
能力強但對現狀不滿的乙方公司人才。
3-5年經歷的媒體人。
500強的高管不要挖,一方面人家待遇已經很高,百萬年薪對創業公司還是不小的負擔。更主要的是,500強高管有了特定的思維模式和做事方式,不適合創業公司。為什么3-5年經歷的好?因為他們受過大公司的訓練,懂得與老板,與同事,與客戶交往的基本規矩,有誠信的底線。但是他們還沒有染上刻板的大公司病,對升任高管的漫長路途耐心不足,待遇要求也不會很高,適合進創業公司。
挖能力強但對現狀不滿的乙方公司人才可能是一個捷徑,但是要搞清乙方能力與甲方能力的區別,比如你需要品牌公關有清晰的策略,單純的乙方文案人才就不合適。對現狀不滿也要搞清楚,是真的大材小用,老板嫉賢妒能,還是乙方普遍的“抱怨病”,把做不好事情一律歸于傻X 的甲方爸爸。
媒體人是品牌公關的自然人選,他們政策感強,媒體人脈強,寫作好。大公司有時候不愿意招媒體人直接做品牌公關經理,是因為記者習慣單打獨斗,團隊精神弱,這點對初創公司不重要。
收到一個初創公司品牌公關負責人的微信,說組織客戶見面會,市場部遇到困難讓公關部幫忙,公關部說我們只負責媒體的,客戶是市場部的事,這個界限怎么劃?
我建議說,市場部公關部還是好好合作把事情做了,如果總討論劃界限,你們就不幸成為大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