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品牌名是一個乘數,那么,好的品牌名帶來的效果=所付出的努力×2,不好的品牌名帶來的效果=所付出的努力×0.2。
“如果是定位復雜、讓人不知道說什么的名字,趕緊改名。”
來看看,那些“看名字就活不長”的餐廳犯了哪些錯,那些好的品牌名又具有哪些要素?
01
好名字,是企業一切戰略的基礎
這是在由“我們加餐”主辦的“0731餐飲創始人一年一赴的思想盛宴”上,拍下的一張圖。
左為特勞特全球總裁鄧德隆,右為特勞特中國首席咨詢師李湘群
“王見木窄,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我成心不想做生意,愛成不成。”“定位之父”杰克·特勞特接班人,現任特勞特公司全球總裁鄧德隆指著大屏幕說。
當天活動現場,鄧德隆讓大家對照一下自己的店名,是否跟這些類似——“如果是這樣定位復雜、讓人不知道說什么的名字,趕緊改名。”
如果說品牌名是一個乘數,那么,好的品牌名帶來的效果=所付出的努力×2,不好的品牌名帶來的效果=所付出的努力×0.2。
“品牌名,是企業一切戰略的基礎。”鄧德隆說,如果創業時品牌的名字不好,基本上做任何戰略都沒用。
這是因為,現在餐飲創業能否成功,不僅在于你菜做得好不好,服務到不到位。如今,顧客的信息已經極度擁擠,內部運營再好再完善,外部信息渠道被“堵”住了,等于沒用。而品牌名,就是你被外界熟知的第一扇門。
“好名字是長期成功的最好保障。”在《定位》一書中,如此描述品牌名字的重要性:名字就像鉤子,把品牌掛在潛在顧客心智中的產品階梯上。在定位時代,你能做的唯一重要的營銷決策就是給產品起什么名字。
按照《定位》的觀點,“你得選擇那些近乎通用但又不十分通用的名字”。
02
好名字的3個要素
那么,具體來說,怎么起一個好的品牌名?我們采訪了對此頗有研究的天圖資本首席投資官馮衛東,他總結了三個要點——
① 能反映品牌所代表的品類或特性(正面代表:周黑鴨)
一個好的店名,一定是讓顧客第一眼就明白你是誰,你賣什么。
馮衛東把這個叫做“定位反應”,就是能讓顧客“望文生義”,看到名字就能想到品類,比如 “周黑鴨”、“鮮橙多”,這些品牌名都有很好的定位反應。
還有Coca-Cola,當初進中國時譯為“蝌蝌啃蠟”,乏人問津,后來懸賞征集中文譯名,終于征集到具有美味聯想的“可口可樂”后,才風行全國。
顧客需要的是品類。當我們問一個人準備吃什么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絕對是面條、餃子、火鍋等品類。
而反過來說,品類代表著顧客的真正需求。強大的品牌,就是品類的代表甚至代名詞。
而且,名字的定位反應需要和品牌實際定位一致,錯誤的定位不如沒有。
例如,顧客聽到“俏江南“”的第一反應是江浙菜,但它實際上是川菜,吃川菜的顧客在不了解品牌的情況下,肯定不會選它。
② 一聽就知道是個品牌名,而不是個通用詞匯(正面代表:紅牛)
一個品牌被當作品牌來記憶,首先它的名字要是個“品牌名”。比如“紅牛”和“黃牛”,因為大家在現實中沒見過紅色的牛,而“黃牛”則是人們熟知且經常談論的名詞,所以對比起來,前者“一聽就像個品牌名”。
如果在談論中提到一個有“品牌反應”的名字,路人甲偶然聽到一次,就有可能產生品牌印象。在慘烈的同質化競爭時代,這一丁點選擇優勢產生的馬太效應,也許就能讓你的品牌勝出。
一個好的品牌名,不應與所處環境中眾所周知的名字過于相似而造成混淆。
③ 讓顧客聽得懂、記得住、愿意說(反面代表:犇羴鱻)
如果你的品牌名,用戶聽完了要問“是哪幾個字”,就會干擾傳播,傳播得分就減半。
如果品牌名的涵義,不能用一個常用成語或者俗語來解釋,需要逐字解釋,那傳播得分“基本歸零”,比如“犇羴鱻”。
還有一個餐飲老板,他是做羊湯的,但自己覺得“羊湯”沒有價值感,就給門店掛牌為“羊雜割”,每次人家問他做什么的,他都要解釋半天。可以想象,店名引起的潛在溝通成本有多大。
03
結 語
一個基本的店名公式:很多讓大家過目難忘的餐飲品牌都遵循了這個公式,比如:全聚德烤鴨、喜茶、樂凱撒榴蓮比薩、武大郎炊餅、西少爺肉夾饃、海盜蝦飯…在信息超載的時代,傳播負荷越小越容易傳播,因此命名應惜字如金。
馮衛東說,對于字數相同的兩個可選名字,其它條件相同時,要用淺顯的,不用生僻的;要用說著順口的,不用拗口的;要用聽音知名的,不用音同難辨的;要用字劃簡少的,不用字劃繁復的。
此外,品牌名最好是兩個字或三個字,四個字并不是不可以,但四字品牌的定位反應應當強到無需附加品類名,否則長名字再加上品類名就太長了,傳播負荷大增。各位老板,你的品牌名是什么?當告訴別人你的品牌名字,別人是不是可以一下子就寫出來?能不能讓人喜歡、記住,并主動為你推廣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