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6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向深入的中國創業圈,可謂熱熱鬧鬧、跌宕起伏:既有移動互聯網風口日漸式微,大批O2O創業倒閉、遭遇資本寒冬、網約車新政等,又有以Papi醬等為代表的網紅創業、IP創業、內容創業,再到紅紅火火的移動視頻直播,共享單車熱??那么,隨著社會變革日益加劇,2017年,中國創業發展又將迸發哪些新的“熱點”?未來將走向何方?
對此,我個人認為,2017年中國創業發展趨勢有五大關鍵詞:精益創業、設計思考、第一性原理、智能科技、社會創業。其中,精益創業、設計思考、第一性原理將會成為創業者日益引起重視的創新創業方法論,而智能科技、社會創業將可能會是2017年值得重點關注的創業領域。
精益創業將是必修課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的概念由硅谷創業家埃里克·萊斯(Eric Rise)于2012年在其著作《精益創業》一書中提出,是近年來興起于硅谷并日益產生全球影響的一種非常實用的創業基本方法論。精益創業近幾年在國內一直處于預熱階段,還未完全成為主流。根據這兩年的觀察,大多數創業者和高校師生還尚未真正意識到、體驗到其巨大價值。但硅谷創業教父斯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曾在《哈佛商業評論》預言:精益創業將改變一切!
幾十年來,傳統創業思維的基本假設在于:環境是確定性的,未來是可預測的,用戶需求基本是已知的,解決方案也是非常確定的。但現實絕非如此,我們當前所處的商業環境正在發生顛覆性巨變,不確定性和風險日益提高。
精益創業的核心思想就是,先盡快提供一個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然后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客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期適應市場。精益創業不能保證創業一定成功,但無疑將會大大降低創業失敗率、快速低成本試錯、提升創業成功率。2017年,相信精益創業會成為越來越多創業者遵循的基本創業方法論。
設計思考產生不同角度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個近年來緣起于硅谷和斯坦福大學并日益風靡全球的創新創業方法論。世界頂尖設計公司IDEO總裁Tim Brown指出:“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也就是說,設計思考是一種以人為本、洞察人性、顛覆傳統、產生極致體驗的新產品、新服務原型乃至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創新方法。
斯坦福于2005年專門成立了d.school,且面向全校學生開展以“設計思考”為核心方法論的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年來開始風靡全球。
一般傳統的產品設計思路主要有四步:發現痛點需求、頭腦風暴、塑造原型、測試。而設計思維強調首先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去體驗客戶需求,所以它就多了一步,并重新定義了傳統步驟:感同身受、定義挑戰、形成設想、塑造原型、快速測試與迭代改進。
同精益創業類似,設計思考近幾年來雖然在國內開始生根發芽,但尚未成為足夠普及和主流的創新創業方法論,其巨大的價值潛力有待挖掘。相信2017年,設計思考作為創新創業的一大利器,將會大放異彩,在更多高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中得到普及推廣和更廣泛應用,并創造更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
第一性原理催生顛覆式創新
“硅谷鋼鐵俠”、SpaceX創始人和特斯拉電動車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不止一次提到過,他之所以能夠在多個領域取得一些重要創新成就,來自于他對物理學“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的思考。他認為,傳統的類比、比較思維只能帶來細小的迭代發展,而“第一性原理”將帶來顛覆性創新。
1
事實上,“第一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從頭算,無需任何經驗參數。“第一性原理”思維強調從問題的最本質出發,進行推理思考。
作為一家私營火箭發射企業,SpaceX在短短十幾年間便取得驕人業績,成為能夠與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一系列航空航天巨頭比肩的供應商,總結其成功原因就是Elon Musk用第一性原理去創新創業。
Elon Musk在完全沒有火箭設計方案的時候就創辦SpaceX,他不看NASA創造過什么,也不考慮如何改造NASA的產品。他只是從物理學定律分析:要將X數量的物質送入太空,就得消費Y數量的燃料,還要Z數量的原材料。結果讓人大跌眼鏡,Y加Z成本只有NASA每次發射支出的1%!
“第一性原理”思維并非Musk獨有,能夠走在科技最前沿,進行顛覆性創新的企業家,多少都具備這樣的思維模式,例如蘋果原CEO喬布斯。
當下的中國,太多的創業者在用類比思維做同質性產品,如果有人能夠跳出既有的思維模式,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行業和產品,以探索本源應萬變,或許會產生顛覆式創新。
2017年,我相信并期待,越來越多的創業者能夠“think different”,用第一性原理去做顛覆式創新。“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智能科技推動新動力
“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硅谷傳奇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想用這句話來表達科技的發展可能花了太多資源和時間在不重要的方向上(類似Twitter這樣的的社交應用軟件,發狀態限制在140個字符內),希望看到創業者做出一些革命性的突破。
以AR/VR、人工智能、機器人、基因技術、航空航天、腦科學、光子芯片、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精尖智能科技,區別于移動互聯網、軟件、APP開發等以商業模式和服務創新為主的創業模式,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這些智能科技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也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和源泉。
隨著移動互聯網、O2O等創業風口的日漸式微,2017年相信將迎來智能科技創業的熱潮。中國式創新正從體驗創新、效率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向科技創新轉變。智能硬件、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等前幾年已經預熱的硬科技創業領域,相信在2017年會有巨大發展。期待能涌現越來越多的能夠以“科技創業、改變世界”為己任的智能科技創業者。
社會創業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的一種新的創業形式,其不以商業盈利為主要目的,而是通過創新的方式和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社會公共福利。普通的商業創新雖然有助于創造私人財富,但面對貧困、疾病和環境危機,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用創新創業的手段來解決這些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
社會創業(國內也稱公益創業)將有助于彌補這一鴻溝。比如,地溝油被不良商家弄上餐桌,這問題如何解決?2015年從荷蘭歸國創業的道蘭環能的創始人劉疏桐把地溝油做成生物燃料,既節能減排,還能斷其回流餐桌之路。光是靠政府執法部門的打壓,圍追堵截地溝油黑心工廠或者油販子,成本非常高,而且反彈很大,用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從經濟利益角度來推動,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他在做的事情,就是典型的社會創業。
歐美發達國家在社會創業領域已經如火如荼,而我國這幾年在社會創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才剛剛開始起步。
2015年9月,浙大本科生團隊研發出的“空氣洗手裝置”擊敗了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等14所高校的學生團隊項目,獲得了由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主辦的“全球重大挑戰峰會”學生日競賽唯一金獎。在保證相同洗凈程度的前提下,能夠節約90%的用水量,同時,洗手裝置依靠使用者自身重力獲得能量,脫離電能也可以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和良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他們創辦的沐羽科技已經迭代開發出了更具市場化前景、用戶體驗更好的新一代節能產品。2017年,相信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兼具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社會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