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品牌要想長久發展,大眾化是其必然要面臨的選擇。
1
品牌應該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大眾品牌,另一類是小眾品牌。
大眾品牌可以劃分為兩類:
一類是溫飽型品牌,也就是基礎需求型品牌。以基礎需求為特征的產品,往往會形成基礎型需求品牌,比如米面糧油等等。
基礎需求型品牌,行業規模比較大、企業體量比較大,接近于壟斷,甚至會形成一些巨頭級的品牌。
它以滿足人們共性的需求,或者是最大化的需求為特點,行業格局相對比較穩定,價格也不會太高。通常是以工業化支撐下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體系,建立起來的供應鏈體系,或者營銷組織體系。
第二類是升級型品牌,它是在溫飽型品牌基礎上的升級換代。
舉個例子。酸奶里近年來涌現了大量升級品類和品牌,就是利用了消費升級的趨勢,到目前為止這些品類已經占據牛奶行業的半數以上,啤酒行業里的精釀啤酒、進口啤酒,甚至一些特色啤酒等,也都是如此。
在這個時期,一些品牌利用消費升級的浪潮或機會,率先捅破了行業的天花板。所謂的行業天花板,也是價格的最高限,捅破之后把整個行業的消費金字塔拉長了。
小眾品牌也分為兩類。
一類是可以長大的小眾品牌。
隨著品類的增長,形成了品牌的增長。以啤酒為例,啤酒在1949年的時候,全國的消費總量才有7000噸,到今天啤酒大概有4000萬噸的規模。
今天看似是小眾,未來或者明天有可能成為大眾。于是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品類可以無小眾,但是品牌可以做永遠的小眾。
第二類是永遠的小眾品牌。
這些品牌往往只在一些小圈子或者亞文化群體中流行,很難突破,甚至不愿突破,比如一些奢侈品,它的價值感就是靠小眾消費的屬性來維系的。
當前我們處在一個升級+分級的時代,升級會讓大眾型品牌向高端走,在售價方面反應的比較明顯。另外,分眾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家對于大眾品牌的逆反,開始出現萌芽。消費者需求的一致性越來越小,多元化和個性化越來越明顯。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小眾品牌大量崛起的時代,這個時代我覺得是分眾時代。
2
關于小眾品牌,有幾個特點:
第一,小眾品牌是精神認同,大眾品牌是功能滿足。小眾品牌強調的是IP,大眾品牌強調的是聲量,強調的是品牌。
對一些小眾品牌來說,基因的賦予往往是由創始人來決定的,創始人的性格、愛好,甚至他的圈層幾乎決定了小眾品牌的IP走向。小眾品牌的原始起點或原點,往往是創始人的人脈關系,在圈層和行業里的影響力,決定了它的IP基因、初始粉絲。
上個月,我們與優布勞聯合策劃了重裝騎行活動,騎摩托從河北到三亞。這個活動影響了兩個重要的圈層:一個是國內的摩托車發燒友;另一個是全國的酒吧。
通過聯合傳播和活動,打通了這兩個小眾人群,這個活動在這些人群里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但是到另外的人群里,就感知不到這種聲音的存在。
所以,小眾品牌的特點是在小眾人群里形成了一個有邊界的池塘,這個池塘就是小眾品牌的市場邊界。
劉老師在前兩天分享的“+社群”中,也把小眾品牌的IP+社群方式做了一個很精練的總結。
在我看來,未來小眾品牌的兩個關鍵點已經基本鎖定:第一是IP基因的尋找,第二個是以創始人為核心的社群關系的建立。
IP的基因一旦鎖定之后,小眾品牌會形成大概兩種類型的社群:一個是社區型社群,第二是產品型社群。
社區型社群,它的特點是可以基于一個區域、一個城市、甚至一個社區,形成一個區域內的有邊界的社群,它可以做一個小眾的區域品牌。
產品型的社群可以形成一個垂直的、縱向的社群,它可以進行全國性的布局,也就是小眾品牌的全國化可以通過社區型社群+產品型社群這兩種方式進行布局。
社區型社群可以在局部形成勢能,產品型社群可以通過圈層、愛好、粉絲,進行撇脂型打法。也就是說,小眾品牌的全國化布局是可以有路徑的。
3
在小眾走向大眾的過程中,要過很多的坎。
第一,在種子階段,對IP和社群這兩個點的鎖定和尋找,這是兩個基礎的支撐點。
第二,它在C端的影響力只是種子階段,真正要放大可能要到B端。
在C轉B的過程中,在組織體系、產品價格、促銷方面,C端的狀態和B端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小眾品牌在線下成立的概率很低,通常是從線上和社群的角度發起,除非它是自建渠道的形式,可以形成自己的池塘。而從C到B的轉換,不可避免的要從線上走到線下,這就會出現匹配問題,產品狀態、組織形態,甚至價格、促銷的形態都會不一樣。所以很多品牌只單一空間的放大,到多個空間打通的時候難度還是很大的。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淘品牌要走向線下的成功概率很小,同時通過社群形成的小眾品牌,要想走向大眾必須去B端尋找放大的可能,在放大的過程中,因為對于產品各項要素的把握、換擋不及時;因為價格的管理,組織的管理,受制于初期的認知,往往會出現一些營銷管理上的斷檔,尤其是渠道的局限性。
以社群型小眾品牌為例。它的發起是依托于人脈、粉絲、或者個人的社交能力,形成的圈層認知和銷量,但是它要轉到B端的時候,往往面臨著C端經銷商不支撐B端的作業。
所以在換檔期,有一個矛盾點:即便C端的攻擊很鋒利,產品的利潤空間、特點也非常明顯,但是對于B端來說,B端的店老板對產品的特點和優點關注并不多,對他來而言,好不好賣、掙不掙錢才是最關鍵的。
終端店的店老板,對于利潤的理解,不在于單件產品的單次利潤,而在于穩定的獲取利潤。這要求小眾品牌的廠家,對于市場和渠道的管理有一定的基礎能力,而不是初始階段粉絲渠道化形成的經銷商自由作業的狀態。它需要有組織的管理,保證利潤獲得的穩定性。
如果把握不好,換擋期就會出現因為價格混亂、區域管理混亂,或者因為促銷管理混亂,而導致整個價盤體系的失控。價盤失控后,小眾品牌要走向大眾,基本就要掉到坑里。
說白了就是在B端靠的是下盤功夫,在C端可能要靠上盤功夫。
上盤可能是源自于創意,甚至源自于對大眾品牌對立面的思考。下盤可能是基于企業的組織管理,或者是企業整體的能力支撐。
從傳播的角度來說,C端影響B端的效率是非常高的,C端可以倒逼B端,B端最怕失去C端。但是從銷售角度來說,C轉B是一個很大的坑,這個坑需要企業在換擋期的時候有準確的把握。(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newbeer_BJ)
上一篇:未來5年人工智能發展趨勢
下一篇:中國零售業的四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