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能不能做出爆品,一定是由最頂層的人確定的。最頂層的人包括:最高水平的設計師以及這個企業的最高管理者。
2014 年,我以大學教授的身份創業,懷抱著對小米爆品邏輯的極度熱愛加入小米,認為這種打法所向披靡。但沒過多久,我與爆品模式的開創者 ——蘋果的高管交流,他卻說看不到我所認為的企業優勢。他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做的事情,別人能不能做?或者別人會不會非常難做?”這話我當時并沒在意,但 2015、2016 兩年小米面臨困境時,我總會回想這句話。我對小米從未失去過信心,但經歷了困境之后的急速反彈,我才理解了爆品的真正含義:
爆品不是產品,而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
爆品誕生的五個步驟
小米去年 200 億營收,80% 來自不到 10 款產品。在小米生態鏈中,一百萬銷量、10 億營收的單型號產品,才能被稱之為“爆品”。
比如,智米生產的小米空氣凈化器,年銷 300 萬臺。這是典型的爆品邏輯。
而本質上講,只沿著一個既定思路做出一個產品,使得企業獲得系統運轉效率的本質提升,最終在競爭中形成系統性的結構優勢,這才是爆品邏輯的核心。
這種優勢能夠體現在供應鏈的議價、市場、運營、研發費用的攤薄等等方面。
這個優勢如何形成?我梳理了蘋果和小米的方法論,形成了五個步驟。
步驟一:產品從人性出發
出發點確定之后,產品的發展方向才能變得聚焦、收斂、唯一。
例如,蘋果的 AirPods 耳機,取下一只耳機時,音樂會停止,兩只耳朵都帶上,音樂又會自動啟動。
這與此前藍牙耳機使用時,打開耳機、打開藍牙、選擇藍牙等等一系列復雜的動作完全不同。
這源自對便利性需求的理解。人的需求有很多,需要通過觀察去獲得。而人性就更是深層的體驗,喜悅、連接等體驗都需要洞察。
步驟二:用底層技術來支撐。
發現需求的不只是蘋果,但實現需求卻很難。蘋果能夠做出來,是因為他們的底層創新技術開發。
比如,AirPods 耳機里集成了全球最好的資源,供應商給蘋果提供了體積最小、性能最可靠、技術最先進的元器件。
但是有一個東西其它元器件廠商做不了,就是里面達到兩耳協同效應的連接芯片,沒有一家藍牙芯片公司能夠提供這樣的解決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蘋果直接做底層開發,研發出了 W1 芯片。
步驟三:聚焦在一個方向,找到最優解。
需求和技術確定后,聚焦才能找到最優解。
因為方向清晰又聚焦。這就能夠使團隊用一種非常彪悍、高效的方式來運作,對一個方案、一個方向做出無限趨近的打磨。
這個是能以小型團隊支撐爆品設計的前提。
比如,智米在開發小米凈化器的過程中,為確定凈化器孔的大小,就做了十多個方案(上圖展示了其中4個方案)。
因為同樣都是 5730 個孔,太大了會讓凈化器顯得黑,不好看;太小了會影響進風、出風、過濾,從而影響產品性能。
每個方案都是用計算機模擬,數控加工做出實物,檢測性能,仔細打磨,最終確定了每一個孔的直徑 0.2 毫米。
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其實一件產品如果想成為爆品,設計者就應該有這個能力或者信心把它打磨到最好,努力去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步驟四:沿著錨定的方向迭代
產品獲得成功后,又會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即“迭代。因為對手會跟進,而技術也在前進,所以產品要往前走。
這里面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 要篤定方向。
2. 要做減法,這是硬件產品的一個顛撲不破的思路。
3. 一定要靠技術革新推動升級,不是為變而變。
比如,Mac 從 2014 年到今天,基本樣式沒有什么變化。如果你是一個追求多樣性的人,你會覺得設計師太懶了。
其實,Mac 迭代的思路很清晰,它要創造的是一種底層的愉悅感 :
輕靈的體積內蘊含著非常強悍的運算能力。所以它一直沿著一個非常篤定的思路在前進:收薄、收薄、收薄……
但這里面有非常大的技術進步在推動。
比如液晶顯示屏背光模組的貼合、厚度的簡化,產生高性能運算能力的核心元器件的轉化,機器從塑膠到鋁合金散熱性能的提升,產生的結構堆疊的更緊湊性,最終使得這個產品一步一步往前走。
智米空氣凈化器的迭代也一樣,思路就是更簡潔,更精致,更強大。
所以,我們的新款和老款外觀并沒有太明顯的變化。但新增加的數字顯示功能,源自于用戶對生存環境的評估需求。
但能在不明顯增加售價的前提下,把激光顆粒物傳感器安裝進空氣凈化器,是技術研發來實現的。
增加的孔則是把產品效能提高的同時不破壞美觀。而數字的顯示采用 OLED 屏則是為了把光污染值降低,不對用戶的睡眠產生影響。
步驟五:以滿足最終需求為目的,不以目前產品為終局
產品從做成爆品到迭代,然后,再往上跨升,就變成升維了。
這種升維是如何完成的呢?
回歸需求,意識到現在的產品只是階段性結果,而非終局,不受品類限制,不斷積累。
如果給硬件爆品排名,iPhone 是絕對的 No.1。但我相信蘋果已經在多個維度上為下次升級做準備了。
比如 iPhone X 的面部識別和 AR 功能,這些技術的積累,一定孕育著躍升到下一個層級的能力,最終從量變到質變。
他們思考的是,用手機的最核心目的是連接和通訊,如果我們探討這個需求,那就將不局限于手機這個產品本身。
蘋果之前,沒有企業敢在做產品的時候,只做一個方案,沿著一個既定的思路只出一個產品。
而小米一開始的思路就與之一脈相承,加上這么多年在技術和供應鏈上的積累,才有了今天的反彈,成為真正爆品邏輯的實踐者。很多企業,是不敢冒這樣的風險的。我很慶幸小米生態鏈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平臺。
就像周星馳電影里的「豬籠城寨」一樣,提供了一個巨大的保護屏障,使我可以安安心心地做產品,最終做成一家產品創新型的公司。
1945 年,索尼株式會社在戰后的一片廢墟中,推出了第一款產品 ——像洗腳盆一樣的電飯煲,但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用技術革新和產品設計的方法,創造出了神話的產品創新公司。
所以,只要聚焦,按照一個既定方向持續知難而進,榮耀一定屬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