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滿大街的人都在做公眾號。
閱讀數,像正午的太陽,刺在每一雙熬夜寫稿的眼里。
“破 10萬+了么?”
倘若沒有,就不太好意思見同行。也因為如此,一些高仿的,甚至是自費的 10萬+,也就頗有些市場。
對新媒體從業者來說,10萬+就是一條殘酷的分水嶺,做到和做不到,完全是兩種景象。
今年春節假期剛過,當主打消費科技的新媒體“愛范兒”(公眾號daoheng123),2 天之內旗下三個主要平臺全部收獲了 10萬+,很多人都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他們,說來就來了。
2 月 16 日,愛范兒旗下訂閱號“玩物志”發布《完虐 GoPro,有了它你的自拍桿可以扔了》,次日閱讀量突破了 10萬+。
2 月 18 日,“愛范兒”微信公眾號發布《我們用 Apple Pay 買了 6 份麥當勞,遇到了這些問題(附解決方案)》一文,由于搶在國內大多數科技媒體的前面,這篇帶有攻略性質的 Apple Pay 報道文章閱讀量增長很快,當天就突破了 10萬+。
同是 2 月 18 日這一天,愛范兒旗下另一重要平臺、主打應用推薦的 Appsolution,發布《Apple Pay 最全攻略,看完就能出門裝 X 了 | 有用功》,幾個小時內達到了 10萬+的閱讀量。
兩天內三破 10 萬加,而且覆蓋旗下三個最主要的平臺,內容生產和掌控水平不言而喻。不過,人們更想知道的是,在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必然?全平臺突破 10萬+,又能給同在新媒體行當里折騰的我們哪些啟發?
2016年,微信公眾號應該怎么做?
愛范兒的成功,至少在方法論層面上,是“可復制”的。就拿他們突破 10 萬加的這三篇文章來聊聊,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到底應該怎樣做。
1、要么快,要么死
做新媒體,就是要起得比雞早。
《我們用 Apple Pay 買了 6 份麥當勞,遇到了這些問題(附解決方案)》這篇文章是在早上 9 點半發布的,但是仔細看看,內文的視頻是當天早晨拍攝的,再算上拍攝、剪輯、上傳、視頻審核的時間,也就是說,他們最遲也得早晨 5、6 點開始干活。而這,就為了搶 Apple Pay 進入中國這個熱點。
Apple Pay 進入中國,科技媒體都會關注。2 月 18 日這天,大大小小的科技公眾號都發布了 Apple Pay 相關內容,但能突破 10萬+的卻沒幾個。
快和慢,對新媒體來說,幾乎等價于生和死。
打個通俗的比方:
某個熱點事件爆發,上午9點半,某個公眾號 A 率先響應。該號的種子用戶很快把文章轉到朋友圈或微信群,引發二次傳播乃至多次傳播;因為這時候還沒有其他公眾號跟進,所以朋友圈只有 A 號的文章在傳播。
半小時后,另一公眾號 B 對熱點作出響應,然而此時不少網友已經在朋友圈看過 A 號的報道,自然對 B 號的內容沒有那么熱心。B 號這篇文章的傳播,自然會比 A 號要難不少。
只差半小時而已,卻會造成完全不同的兩種局面。
所以說,懶人真的不適合做新媒體。
2、做“四有”新人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微信公眾號閱讀有一個最明顯的趨勢變化,就是“去雞湯化”。過去充斥在朋友圈的雞湯文、養生文,以及一些明顯刺激眼球甚至帶有欺騙性質的內容,逐漸塵埃落地,淡出我們的視野。
同時,用戶的閱讀行為越來越理性化,回歸到獲取資訊、自我學習,追求認知、技能、思考等的提升。
最明顯的是,“干貨”類的文章越來越受歡迎,成為現象級傳播內容的最主要形式。
如何做出能廣泛傳播的“干貨”文章?我們總結出要做“四有”,也就是有用、有料、有情、有趣。
有用。大多數公眾號走的就是這個路線,為粉絲提供有價值的新資訊、新知識、新技能,能照著做,跟粉絲的日常工作、生活、娛樂息息相關。比如愛范兒的文章,定位在消費科技領域,始終關注的是最貼近生活的那一部分,談 Apple Pay,他們談的不是技術的細節如何如何,而是如何用 Apple Pay 去麥當勞買早餐。
有料。不管你是八卦猛料,還是方法論,或者靠譜不靠譜指南,至少你要要做到有料,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數,進而做到言之有理。比如本文,就可以說是有料的。
有情。比如咪蒙,這個自媒體號運營了幾個月,憑著《賤人,我憑什么幫你》等幾篇爆款文章,迅速火了起來。它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利用了粉絲的情感和情緒訴求。
有趣。比如曾經很火的“不自然博物館”,腦洞開得讓地球人都想不到,也能贏得粉絲摯愛。再比如“混子曰”,用有趣到蛋疼的方式講故事,輔以別具特色的手繪,把汽車、機械等等“理科生”的內容講得通俗易懂。
3、抓住視頻爆發期
2016 年,對做新媒體的人來說,視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機會。
抓住這一輪的視頻爆發機遇,就相當于在 2012 年開了微信公眾號,也相當于在 2002年買了房。
視頻提供了遠超圖片和文字的信息密度,具有更大的信息/時間比,更能滿足當代人獲取信息的高密度訴求。愛范兒的這篇文章獲得十萬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中的視頻,輕松的視頻形式帶來很高的轉發動力。
與自媒體不同,機構新媒體往往是團隊作戰。前文提到的2篇 10萬+文章署名只有一個,背后卻站著一群人:策劃團隊,視頻制作團隊,專家組,還有專司處理圖片的,打磨標題的……
形式新鮮感的紅利期過去之后,新媒體的價值必然回歸到內容本身。內容的專業化會越來越受重視,相應地,內容生產的方法論和團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
另一個更直觀的例子,新媒體后起之秀“一條”,憑著短視頻這個特色內容,硬生生在 2014 到 2015 年啃下了一大塊市場。
可以預見,進入 2016 年,視頻會給新媒體帶來更多新的機會,當然也意味著更多新的挑戰。視頻直播,甚至可能很快會出現的 VR (虛擬現實)直播,必將再次攪動新媒體江湖。
4、接地氣
粉絲永遠期待我們說最簡單的話,最直接了當傳遞重要信息,這是新媒體最重要的事,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事。
所以,內容生產者們第一件要學的就是“說人話”。首當其沖的,就是標題。
單看標題的話,可能真的想不到這會是一個科技媒體的標題,一點都不“科學”啊,分明很生活化、很日常。但它確實來自業內鼎鼎有名的科技媒體“果殼網”。這兩篇,一篇 10萬+,另一篇發布的時候是第二條,閱讀量也超過 6 萬。
所以,什么是接地氣,不用多說了吧?
10萬+到底能不能復制?在理論上,當然是可以的。不過每個機構、團隊,都有自己獨到、難以復制的地方。
上一篇:講真,時尚界要有大事發生了!
下一篇:從車庫走出的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