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視行業陷入“參數內卷”的同質化競爭,消費者對“優質視聽”的認知仍停留在冰冷的數字層面時,東芝電視以一場打破邊界的跨界合作,為行業帶來了全新破局思路。2025年8月24日至10月9日,東芝電視與北京聲音藝術博物館聯袂打造國內首場《顯聲?視聽拓撲》影像聲音藝術展,這場融合“技術實力”與“藝術表達”的創新實踐,不僅讓大眾沉浸式觸摸到聲音藝術的溫度,更以“行業首創”的合作模式,重新定義了電視品牌的價值邊界,開創了電視行業跨界合作的新范式。
破局行業痛點,從“參數羅列”轉型“體驗共情”
在過去的電視行業發展中,“硬件比拼”始終是主流方向。然而,這種“重參數、輕體驗”的模式,逐漸讓消費者陷入“數字迷霧”,知道“多聲道”卻感受不到聲場包圍感,了解“大音量”卻分辨不出聲音細節層次,技術與用戶的真實體驗之間始終存在一道鴻溝。
東芝電視敏銳捕捉到這一行業痛點,此次與聲音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正是其跳出傳統營銷框架的關鍵嘗試。不同于以往單純羅列技術名詞,東芝電視選擇將硬核技術轉化為可感知、可共情的藝術體驗。展覽中,四件核心影像聲音作品覆蓋多個場景,恰好對應大眾日常觀影的全需求。季俊《目里跳線》中50Hz以下的低頻音,經東芝“火箭炮SOUND”低音炮推至極限,讓建筑的“冷漠感”轉化為可感知的空氣震動;唐潮《綠松石與陰影泉》里的流水、鳥鳴,借助精準的聽覺芯片與聲場控制,被完整搬進展廳,讓觀眾在喧囂中找回注意力的歸處;黃安瀾《創世紀》的虛擬人聲與日系電子音,楊迪《漂流紀念所》的街道回聲、童年對話等生活化聲音,經東芝電視大芝士100Z700QF的杜比認證5.1.2聲道火箭炮音響,配合Hi-Fi揚聲器,帶來360°層層環繞的沉浸聲場,加之音畫雙芯架構在Mini LED巨幕上精準還原虛擬與現實的厚度,帶用戶觸碰虛擬與記憶的邊界。
構建體驗閉環,藝術感知與技術解密雙向賦能
這場展覽的核心價值,在于構建了“藝術感知→技術解密”的完整閉環,讓聲音的魅力從“抽象概念”變為“具象體驗”。展覽中,四件影像聲音作品覆蓋四大核心聲音場景,從動作片的澎湃低頻,到紀錄片的自然聲還原,從二次元內容的虛擬音效,到劇集的人聲清晰度,恰好對應著大眾日常觀影的全需求。
這種體驗的背后,是東芝電視技術實力的支撐。作為行業首個音質技術平臺,火箭炮 SOUND基于行業獨家的第二代聽覺感知芯片BRα,可實現8聲道獨立驅動,精準將音頻信號分配至對應揚聲器,無論是天空音的開闊感,還是低音的厚重感,都能清晰呈現;芯片中引入的日本專業調音師Eilex算法,通過自適應濾波技術對聲音相位校正,讓人聲分離更精準;配合杜比5.1.2聲道與Hi-Fi揚聲器構建的360°沉浸聲場,以及帝瓦雷聯名調音對聲音質感的優化,東芝電視Z700QF讓每一種聲音都能還原本真,為藝術體驗筑牢技術根基。當觀眾在藝術場景中被聲音打動后,再通過技術解讀環節了解背后的聲學原理,不僅加深了對聲音藝術的理解,更對電視音質的技術價值產生了全新認知,實現了藝術與技術的雙向賦能。
引領行業變革,“硬件制造商”升級“文化傳播者”
從行業發展視角來看,東芝電視的此次合作,絕非一次簡單的“營銷事件”,而是對電視品牌角色的重新定位,從“硬件制造商”升級為“視聽體驗服務商”與“文化傳播者”。回溯東芝電視的聲學發展歷程,其每一次創新都緊扣行業趨勢與用戶需求,從推出第一代火箭炮音響,到首發行業首顆專業獨立音質芯片,再到推出“火箭炮SOUND”技術平臺。如今,東芝電視與聲音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更是將技術創新與文化價值深度綁定,證明了電視不僅是家庭觀影工具,更能成為連接藝術與大眾的橋梁,也通過打造文化傳播新范式,引領行業新變革。
消費需求從“物質滿足”向“精神體驗”升級的當下,東芝電視的跨界實踐為行業提供了重要啟示,真正的品牌競爭力,不僅在于技術領先,更在于對用戶需求的深層洞察與價值延伸。未來,當更多品牌跳出“參數內卷”,聚焦用戶的真實體驗與精神需求時,電視行業或將迎來從“硬件競爭”到“價值競爭”的全新變革,而東芝電視,無疑已成為這場變革的引領者。
漢慕會展(上海)有限公司隸屬勵展國際博覽的全資子公司主要負責亞洲區展覽及會議組織、策劃、主辦和承辦各類國際性大型展覽會、博覽會、學術交流等活動的專業會展單位。
悅頓體育照明品牌創始人,20年來專注于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場館的專業化照明!點亮精彩,照亮運動!有需要的朋友攜手合作!賬號為微信號,運動健康,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