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戛納國際創意節“年度媒體人物”得主,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受邀接受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對話》(Dialogue)欄目的專訪,對于中國數字媒體、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分享和探討。
劉勝義認為,中國數字媒體發展迅速,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將用戶需求放在挖掘商業價值之前考慮,將是未來的重要挑戰。企業自身也不僅僅是掌握互聯網技能,更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這樣才能走在發展的前沿。
劉勝義《Dialogue》訪談視頻
用戶需求應優先于商業價值
當前,數字化市場已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市場,數字化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新媒體份額已達發達國家新媒體比例,在2014年,新媒體的份額已經占到整個國內廣告市場的38%-40%。
劉勝義表示,中國新媒體的影響已經大于其它類型媒體,而這也是“眼球經濟”如何隨著數字化的發展而前進的表現之一。但無論是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面臨著顛覆和挑戰。“當今社會,商業越來越全球化,信息的流動更為自由,用戶、讀者或消費者又重新獲得了選擇權,而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多數從業者因為無法達到新標桿的要求而被淘汰,只有最優秀的企業才會勝出。”
訪談中提到,像騰訊這樣的大公司,應該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因為已經有很多公司正通過自己的數字優勢在挑戰他們,劉勝義對此表示認同。因為機遇對大家來說是平等的,但他同時指出,企業發展真正的核心在于,你必須關心你的產品或服務帶給用戶的功效如何,不斷關注競爭者和自己。判斷媒體價值曾經是看內容和傳播,現在隨著數字媒體的崛起,資源整合的能力和信息附加值也開始被納入考慮范圍。“如何將用戶的需求放在挖掘商業價值之前考慮,這將是媒體公司今后發展的主要挑戰。”
劉勝義獲得今年戛納國際創意節“年度媒體人物”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當問到此次獲獎是否證明中國媒體的崛起時,劉勝義認為,“我們并不把它看作是對中國媒體崛起的認可,而是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的媒體公司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通過新的媒體技術為創新做出更多貢獻。”
要用互聯網思維提升生產力
今年初,國家出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經濟也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互聯網發展對于大學生就業、農民工回流以及城鎮化發展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劉勝義指出,作為產業,數字媒體和互聯網在推進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互聯網可以釋放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通過創新和活力刺激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中國經濟的競爭力。
在劉勝義看來,“互聯網+”的妙處在于連接性,當這種連接性被帶入新的社會,它實際上就等于一種新的基礎設施,像過去幾次工業革命中的蒸汽和電一樣。而當人們彼此連接,就會帶來生產力的大幅提升,未來發展潛力也會無窮。
“隨著中國走上國際舞臺,勞動者技能會自然升級。但對于互聯網技能或數字技能,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地獲得,因為你不能只在互聯網行業看待互聯網技能。”劉勝義最后強調,對于所有行業,無論是快消品,農業,制造業或醫藥等,都需要組建具備新的互聯網思維方式的人力和團隊。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如果缺乏互聯網思維,他們就會失去發展機遇而變得落后,這種落后不是來自于競爭,而在于他們無法獲知用戶的“需求”,離用戶越來越遠的原因。